俭以养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他幼年丧父,与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母亲相依为命,他爱好体育运动,特别是打篮球、踢足球,常常打着赤脚在村里的空地上跑来跑去,虽然当时的足球实际上是一些未成熟的土柚子,既不够圆,也缺乏弹性,但他玩得很开心。即使他这样热爱运动,但家里没钱给他买鞋,他唯一的一双鞋是哥哥穿旧了的力士鞋,只有走亲戚时才有机会穿。

童年的苦难磨砺出他的斗志。他靠新中国的奖学金以优异成绩读完了大学,毕业成家后,他移居香港,与夫人同心协力,靠一把剪刀,剪裁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成功后,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他做到日均捐款8万元,达27年之久。但他的生活却极其俭朴,每餐半碗米饭,一点点肉,一些青菜,每餐的消费不超过10元。在应酬招待客人时,所有吃不了剩下来的食物,他常常打包带走。

童年的困苦造就了他节俭的美德。即使在成为逾四十亿港元的上市公司老板后,在日常生活中他依然节俭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一次,他赞助并组织全国各大足球队到沈阳打“甲级足球邀请赛”,期间,他的西裤中间裤缝脱线一寸多长,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穿了。他只得穿上了另外唯一的一套西装。赛事结束,回到北京,第二天,除中午与体育报记者有约之外,再没有其他特别的安排,他便决定抓紧时间到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看一看,实地考察一下市场行情。

当时,北京的交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所有外来车辆一律不得驶入王府井大街,他只好让司机将车暂时停放在北京饭店停车场,自己带着几个随员步行到王府井大街里的百货大楼。从百货大楼走出来时,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由于有约在先,返回百货大楼买雨伞已经来不及了。他毫不犹豫冒雨一路奔跑冲向北京饭店。坐进车里赶回体育宾馆时,他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全部湿透了。

没有衣服可换,没有时间去买。随行人员不知如何是好,便出主意说:“老板,不如我们给体育报打电话就说您临时有事,来不了啦。” 他摇摇头说:“不行,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做人不可以这样不尊重别人、不守信诺。没关系,湿衣服没有换的就不用换了,反正身子是热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也会烘干的。” 他边说边将皮鞋里的水倒出来,再将脚上的袜子脱下来,将水拧干,然后再湿漉漉地穿上去,并笑着说:“你们看,没问题了吧。” 大家见他这样将就,心里十分难受,何况他们知道,他一向就有风湿病。

这顿午饭,他将湿衣服“吃”成了干衣服,回到宾馆才换上了干爽舒适的睡衣。因为这个原因,他患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感冒。

随从人员说:“老板,以后出门,我一定记得提醒您多带两套西服,要不然出门不小心弄脏了,连换的都没有。” 他笑了笑:“你不如提醒我回去后,记得找裁缝做好了,本来我想平时有两套换洗的就够了,做多了也是浪费。可能是这两套衣服已经穿了三四年的缘故吧,要不然是不会脱线的。”

虽然屡屡“吃亏”,但他节俭的习惯却根深蒂固,始终无法更改。他有一双皮鞋穿了整整六年,因为穿的时间太长,鞋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走起路来既不方便又不舒服,于是他咬咬牙,决定给自己买一双皮鞋。

在好朋友的陪同下,他买了一双价值一千二百元的皮鞋,穿上后,很轻很软,感觉特别舒适。 但几天后,他脚上穿的还是那双坏了的皮鞋,只不过他悄悄将这双皮鞋换了鞋跟。朋友问他:“怎么不穿新买的皮鞋啊!” 他抬了抬脚,很开心地说:“你看,补好了,又可以穿了,新买的鞋那么贵,还是留着在有庆典活动的日子再穿吧。”

一个身家丰厚的大老板,一举手、一投足的捐赠都是成千万上亿的,居然连一双皮鞋都不舍得穿,岂有不令人为之动容的。就这么一双皮鞋,最后还是没有穿在他的脚上,而是拿到集团公司所在的欧洲工厂做了样板。

他舍得捐赠,却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费,节俭到了对自己近乎刻薄的程度。有人不理解,问他这是何苦?他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人生在世,来时两手空空,去时也不能带走什么。我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多地留下我的一片爱心。”

这位让一双皮鞋在脚上穿了六年,还要换上鞋跟再穿下去的男人,就是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创立了享誉世界的“金利来”品牌的著名企业家曾宪梓。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