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考生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高考倒计时上数字的越来越小,作为妈妈,突然有点不安,有点焦虑。儿子此时在我眼中享受的就是“大熊猫”级别的待遇。似乎是“要风给风,要雨给雨”,只要提出的要求合理,全力满足。儿子平时住校,每天翻看儿子的消费记录,就会猜想着儿子一定去哪个食堂,吃了什么。根据消费情况,猜想着饮食正常,身体也会一切都好。如果儿子来了电话,自然会忙不迭地嘱咐:“放松心情,要保证身体好。”儿子估计耳朵听得起了茧子,常常“应付了事”。

家有高考生,自然对大学的情况开始“备加关注”,那些平日里感觉一般的大学,竟然要那么高的分数,不禁有点汗颜,自己是小看这些学校了。翻开全国地图,儿子究竟能去哪里上大学,似乎哪里都有可能,但去哪里都担心分数不够。自己开始做白日梦,嘀咕着儿子去南方上学也不错,机会多,经济发达,可是离家太远了,赶紧否定。如果在家门口上大学,又感觉儿子飞得不够远,内心矛盾而纠结。

朋友把去年的招生计划手册借给我,厚厚的两大本,时常被我作为“催眠读物”使用,看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密密麻麻的学校,以及学校专业后面,仅为一两个的录取指标,我都感觉如读天书。读着,读着,书还在一边,人已经进入了梦乡。

家有高考生,每一次儿子返家都是盛大的节日。在学校通知放假之前,我需要详细安排自己的时间,哪天去超市买吃的,儿子回来的中午去哪里吃饭,下午如何安排时间,做好诸如洗衣、理发、洗澡,还要筹划着几点出发,才能按时把他送回学校。每次,看着儿子走进学校,我都有点如释重负。

马上就要高考了,家长群里开始讨论哪家的旗袍好看,商量着如何在儿子高考时,穿着旗袍去接他,图个“旗开得胜”的彩头。有的家长开始议论着,去花店应该买点什么花,应该捧着一大束鲜花去接孩子。当家长们商量得火热时,孩子们却一幅平常心,提出约法三章:“考试时不允许接送,不允许探望,更不允许谈论成绩。”家长们就噤声了。

家有高考生,自然得到了亲朋好友的诸多关注,在单位里也受到了颇多“优待”。只要是孩子放假,或是涉及高考的一应事情,请假就批。爱人单位更是暖心,高考期间可以休息一周,作为陪考假,真是幸福。

儿子每次打来电话,都是在说着考试的情况,我已经弄不清楚他在说的哪次考试。反正是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至于哪次,似乎并不关键。“胜不骄,败不馁”,是永恒的经典。分数固然是天大的事,可是比天还大的事儿是儿子的心态和身体。未来的路还很长,高考不过是个小小的中转站罢了。

家有高考生,盼望着儿子“鲤鱼跃龙门”,有个更精彩的未来……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