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皖北大地上,每年夏收时节,总有一幕幕温暖且让人感动的画面在乡村上演——外出务工的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归乡的路途,只为参与那场关于土地、关于收获、关于根的情怀盛宴——收割小麦,谯城区城父镇张土楼村的张泰山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35岁的张泰山常年在山东淄博打工,今年麦收前,他驱车五个多小时回到家乡安徽亳州,专程返乡收麦。
“对于我们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收麦是一年中的大事,家中的麦子熟了,总想回来看看,尽管早就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但回家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家乡情结,是根对我的呼唤。”张泰山说,他的工作是生产制冷设备,年收入十余万元,请假返乡收麦自然会耽误工作、影响收入,但这些和对家乡的牵绊比起来,都显得微不足道,更不需要去“清醒”地计算返乡开支与小麦收获之间的“经济账”。
麦子熟了,它像是一声来自家乡的深情呼唤,唤醒了外出的打工人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粮食的眷恋。返乡收麦,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农事活动,更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以及对个人身份与价值的一次深刻认同,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回归。
在张泰山看来,无论城市生活多么繁华,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始终如影随形。在麦收的季节,不管在外经历了多少风雨,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收割机的咆哮声,见到脸上沟壑增多的村里长辈,便是回到了心灵的港湾,让自己格外踏实。
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而言,虽然远离家乡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在关键的农忙时节选择回家,是对家庭责任最直接的体现。
小麦作为北方许多地区的主粮,其收割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口粮安全。因此,即使工作再忙、路途再远,也要克服万难回家帮忙,确保家庭的粮食安全。这种行为,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情感上的慰藉。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像张泰山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收割小麦,无形中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行为。通过亲身参与,他们不仅能够重温祖辈流传下来的农耕智慧,还能将这份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收麦时,我还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更能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劳动的尊重。这种实践教育,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张泰山说。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纷纷离乡背井。然而,在外漂泊的日子里,他们往往会感到一种身份的迷失和归属感的缺失。回到家乡参与小麦收割,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回归,更是心灵上的自我确认。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了无可替代的归属感。正所谓:“不论走得多远,取得多少辉煌,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更不能忘记当时从哪里出发。”
返乡收麦,在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美德的坚持。每一次麦田里的挥汗如雨,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也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情结不灭,粮安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