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旱情持续,高温少雨的极端气候条件,给亳州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谯城区大杨镇聂关村的田后海,一位朴实无华的53岁农民,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的农人精神,成为抗旱一线的一抹亮色。
田后海,一个土生土长的聂关村人,家里世代务农,12亩土地是他一家生活的希望。面对持续的干旱,田后海没有选择坐视不管,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战斗中。他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旱情再严重,我也得想办法保住它。”
自旱情初现端倪,田后海便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了抗旱准备。他利用自家的小型抽水机,从附近的河流中抽水,通过管道引到田间。由于水源紧张,他不得不在深夜人静时分开始工作,利用夜间的相对凉爽和较低的蒸发量,尽可能高效地灌溉农田。连续多日,田后海夜以继日地忙碌在田埂上,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及时的水分滋养。
在传统灌溉的基础上,田后海还积极学习和采用了一些节水灌溉技术。他通过手机应用关注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了解到滴灌和喷灌可以大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于是,他尝试性地在部分地块安装了简易滴灌系统,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节水,还能让土壤保持适宜的湿度,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提高了抗旱能力。
经过田后海的不懈努力,原本干涸的土地渐渐恢复了生机。在精心灌溉和管理下,令人欣慰的是,新出的玉米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茁壮,绿油油的一片,仿佛是对这位农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田后海站在田边,望着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希望,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到这些小苗,我就知道,无论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收获。”田后海说。
田后海的抗旱故事只是亳州大地抗旱的一个缩影。连日来,亳州各地的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共享水源,共同抗旱。各地村委会成立抗旱指挥部,协调各方资源,组织技术人员进村指导节水灌溉技术,发放抗旱物资,并联系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抗旱支持。一场由下而上的抗旱自救行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展开,村民们用汗水浇灌出了希望,让这片干渴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 蒋海涛/文图
编辑:赵菲菲 校审:支苗苗 审核:朱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