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难群众又多一份“保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市1349个村(社区)均成立“救急难”互助社

让困难群众又多一份“保险”

亳州新闻网讯  近日,利辛县居民杨某某及其孙子、孙女三人因火灾导致大面积烧伤。其所在村“救急难”互助社掌握情况后,先行向该户发放“救急难”资金1000元,并协助该户办理低保救助和临时救助,同时积极联系市、县慈善协会为其送去慰问金20000元。

据了解,“救急难”互助社是由村(社区)居民自愿成立的社会组织,主要作用是组织居民互帮互助,对辖区内居民开展急难救助。建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是我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深入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相衔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建设,2022年10月9日,我市第一家注册登记的“救急难”互助社在蒙城县许疃镇许疃村挂牌成立。目前,我市1349个村(社区)均已成立“救急难”互助社,其中注册登记为社会团体的有617家,备案登记为社区社会组织的有732家。我市成为全省第一批实现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全覆盖的地区。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成立时所需救助资金主要通过县级财政补助、村级集体资金支持、社会力量捐赠等三个渠道进行筹集,成立后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捐赠予以保障。我市还指导各村(社区)互助社通过设立爱心榜、发放感谢信、赠送锦旗等方式,大力争取当地居民及有关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公益人士等社会力量的持续资金支持,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关注互助社发展。目前,全市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共筹集资金4350.1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1007.0万元、村集体资金支持2021.3万元、社会力量捐赠1321.8万元。

今年4月,我市印发了《亳州市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工作操作规程》,对互助社的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方式、救助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累计救助2101人次,发放救助款物159.8万元,对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提供转介帮扶127人次。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