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对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试点建设验收,高度评价建设成效。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与修复情况如何?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来临前夕,记者进行了探访。
近年来,通过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持续保护与修复,我市湿地不断“长大”变美,黑水沟、臭水塘也变成了鸟集鳞萃、自然蓬勃的湿地,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省首部市级湿地保护条例——《亳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又为亳州湿地保护增添了“法治利器”。
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首次发现的大天鹅。 李敏 摄
好生态引来百鸟栖
酷暑已近尾声。绿苇红荷,青波碧浪,不时有鸟儿掠过水面……近日,记者来到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西北角,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湿地风光。
这片优美的地方曾是采煤塌陷区,近年来开展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栽上了菖蒲、芦苇、千屈菜等水生植物,修复湿地面积1600多亩。“我们还建立了日常监管、分区管控、督查考核等10条长效管护措施。”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于存中告诉记者。
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跨越该县境内许疃镇、板桥集镇等5个乡镇,主要包括境内的北淝河、许疃煤矿塌陷区及两者连接线公益沟和双村沟,总面积2万多亩。7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对该湿地公园进行试点建设验收时,高度评价了建设成效。
“建设期间,县里拒绝了多个光伏和风电项目进驻湿地公园,主要考虑光伏板可能会影响鸟类的视觉及正常飞翔,风力发电机可能会对鸟类造成伤害。”于存中说,保护湿地,护佑鸟类,管理中心还建立了140余人的网格员队伍,每天对湿地公园进行巡护。
62岁的李之法就是一名湿地保护网格员,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垃圾袋巡护湿地。“主要是捡拾游客随手丢的垃圾、救护野生动物等等。”李之法说,在巡护中也宣传湿地保护政策,告知来这里游玩的群众不要乱取土、不要乱扔垃圾、不能捕杀野生动物等,营造共同保护氛围。
全方位的保护让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越来越好,生物丰富多样,吸引了140余种鸟类停留休憩或安家落户,其中青头潜鸭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湿地公园一片原生态树林里,高大的树上“长着”一个个鸟巢,鸟儿在林梢欢快地歌唱。湿地公园因地制宜打造鸟岛,吸引鸟儿飞进来、留下来。位于板桥镇境内的湿地公园就有3座湖心鸟岛,微风吹过,惊鸿翩翩。“今年3月份,湿地公园还首次出现了大天鹅,我们数了一下,数量达到了34只,吸引了不少人观赏。”于存中自豪地说。
今年7月底,在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实施完成的2024年度省级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新打造了11个湖心岛。“供野生动物栖息、繁殖,不受外界的打扰。”项目负责人孙博表示。
安徽蒙城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是全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缩影。“目前,我市湿地总面积4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51.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二级调研员高帆介绍。
赶鸡沟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 韩璞 摄
臭水沟“破茧成蝶”
“现在陵西湖的水变清了,到处都是花草树木,鱼鸟种类也多,我和老伴常常来这里锻炼身体。”一场大雨后,市民张玉林边拍陵西湖雨后美景边说,他的老伴正在旁边对着手机跳民族舞。
而曾经,这里让周边群众避之唯恐不及。
陵西湖一边连接亳州境内的陈治沟、亳宋河,一边连接淮河支流涡河,因位于传说中的商汤王陵寝以西而得名。多年前,因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围湖养殖,湖水变得又黑又臭,水质最差时为劣V类。“当时这一片荒草湖泊,水边倒的都是垃圾,臭得很,没人愿意来。”张玉林回忆说。
2017年,我市投入3亿元推进陵西湖黑臭水体整治。中铁置业亳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工作人员史小猛参与治理并见证了陵西湖的蜕变。
“我们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陵西湖进行了系统治理,并做了一轴一带四区多点景观布局。”史小猛介绍,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保留了原生态的树木、芦苇荡,打造了58座湖心小岛,在岛上种植乔木、水杉、池杉等树木,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经过治理和景观打造,陵西湖从黑臭水体变成了绵延1000多亩的优美城中湿地。
在2018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上,亳州市北部新城陵西湖景观工程获得了年度杰出景观设计奖,是安徽省唯一获奖项目。
如今,完美“蝶变”的陵西湖公园建有足球场、篮球场、文化街区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等,一年四季风景宜人,不仅带动了亳州北部新城的发展,更成为亳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守护湿地之美,我市相关单位各司其职。亳州兵建晟华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陵西湖水域,该公司在陵西湖投入多台纳米曝气设备和微生物扩培设备,设备全天候运作保持水质清澈。“我们还在雨水排口放了净化设备,水里设有生态浮毯,浮毯上种有水草,净化水质。”亳州兵建晟华工程有限公司运营维护负责人王顺说。
负责公园环境卫生的金地物业投入了几十名保洁员和秩序员对陵西湖进行管护。“每天不松懈地严格管理,垃圾日产日清,绿化精心养护,让这里成为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金地物业陵西湖公园项目主管王永真表示。
丁家坑、哑巴坑、柴家沟、望月潭……近年来,在我市,一众黑水沟、臭水塘像陵西湖一样“破茧成蝶”。
“尾水湿地”风光美
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中浮岛上美人蕉开着或黄或红的花,曝氧设备“哗哗哗”喷着水雾......这是利辛县孙庙乡孙庙社区赶鸡沟夏日景象。
赶鸡沟是孙庙乡的一条主要河流。去年,孙庙乡建设了日均处理生活污水200多吨的集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排入赶鸡沟。
“我们在赶鸡沟污水处理厂排水口附近1500米水域,分段设置滚水坝,以种植有益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生态治理的方式,对尾水进行再次净化。”孙庙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站长马利介绍,同时,通过太阳能水泵,将赶鸡沟水体引入附近的顺堤沟,在顺堤沟种植苦草、芡实、美人蕉、芦苇等植物,对水体内的氨氮、COD进行再次削减,不断提升水质。
经过水体治理和景观打造,赶鸡沟附近形成了一个小型人工湿地,成了当地居民散步休闲好去处。“这里风景好,空气也好,经常来这里转转,心情很不错。”当地居民贾文芝笑着说。
赶鸡沟附近是我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养出”的小型湿地之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工程师卞瑞瑞介绍,《亳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提出,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重点污染防治河段、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等区域,建设必要的人工湿地,净化水质,“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以后会形成更多的人工湿地。”
聚焦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亳州,从农村到城市,我市不断拓展湿地空间,目前,投资600万元的利辛阚泽省级湿地公园和投资400万元的涡阳包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乘着全会精神的东风,我市将强化湿地保护人防和技防,唱响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亳州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