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老物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天,在衣柜里偶然发现一本相册,有一张花边的黑白老照片,我和妈妈激动地说:“爸爸还去过北京呢!这不是天安门吗!”妈妈说:“那是你爷爷!”

爸爸和爷爷长得也太像了吧,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怪不得电视剧里选演员,有时候儿子长大后和爸爸是同一个演员扮演的。

在爸爸十八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妈妈说:“你爷爷可厉害了,退伍后在供销社负责采买,天南海北哪儿都去过,后来还跟别人做木料生意……”

听完妈妈的回忆,我望着手里的照片,联想起家里还有一个旧的军用挎包,小时候好奇心爆棚,总爱翻箱倒柜。在村里老屋的床底下有一只黑色箱子,里面放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什:帐勾、口琴、结婚证……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个偏黄更偏绿的军用挎包。

爷爷之前在部队当兵,这个军用挎包就是他的。

在当时这可是“奢侈品”,只要路上有人背着军用挎包,准会引来路人羡慕的眼神。而且啊,它还很万能,啥都能装。学习时是书包,买东西时是购物包,在部队上是拉练包,装一些急救用品、压缩饼干、子弹等物资。背上它,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爷爷有姑姑和爸爸两个孩子,因为爷爷能干,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已经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听爸爸讲,我家是村里第一个有音响的。爷爷平日里也不乏对家里兄弟姐妹的照应,逢年过节的礼品糕点零花钱,爷爷做得特别到位。

爸爸也继承了爷爷的优良品质。印象中,爸爸敢想敢做,当村干部,办猪场,面对行情不景气猪场倒闭的时候,也能重整旗鼓去别的厂里上班,好好生活。他不拘小节,格局很大,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

虽然我从未真正见过爷爷穿军装的样子,但是当我看到爷爷曾经背过的军用挎包,仿佛将我带回几十年前,去领略他的青春人生;看到爸爸和照片里的爷爷几乎一模一样的脸庞,我又仿佛真的见到了他一般。遥想老一辈人保家卫国,这份岁月的传承,就在我眼前。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