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容貌焦虑榜,颜值“杀手”——脱发肯定榜上有名。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数量已经达到3亿,其中69.8%是30岁以下人群。为了摆脱“秃”如其来的烦恼,“脱发星人”想尽了办法。在不少互联网社交平台,一些网友就晒出了自己的“防脱秘方”:生姜、维生素B6,还有各种生发补剂,这些“秘方”靠谱吗?采访中,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秘方”需慎用,有的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近日,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一病区就接诊了一例因服用滋补生发胶囊导致重度肝损伤的病人。
男子变成“小黄人”
市民孙先生因常年受脱发困扰,寻得一个“生发秘方”。自今年5月份开始服用某生发滋补胶囊,服药4周后出现上腹部不适,偶有恶心、无呕吐,稍感乏力,食欲下降。
自服奥美拉唑及铝镁加药物,症状无缓解,并逐渐变成了“小黄人”,皮肤、巩膜、甚至小便都是深黄色的,这可把他紧张坏了,赶紧来到亳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雪云在接诊检查后发现,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数值严重偏高,住院后通过腹部增强CT以及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肝损伤(重度)、药物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胆囊炎。
张雪云介绍,胆红素升高就是患者变成“小黄人”的直接原因,而罪魁祸首就是生发胶囊里的何首乌成分!
“人工肝” 扭转病情
患者病情发展猛烈,如果任由胆红素持续上升,可能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为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经过两次“人工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好转,胆红素逐渐下降。患者已于近日顺利出院。
据了解,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
医生提醒,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所管理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较多、多种疾病并存、多药联合治疗的现状,都可能增加发生风险。
用药切记“遵医嘱”
据了解,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中广泛应用的一些药物,如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非甾体类消炎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和心血管系统药物(如降脂药等),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病因;近年广泛应用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抗肿瘤药,也容易导致肝损伤。
为了避免生发药物导致的肝损害,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同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也是及时发现和治疗肝损害的重要手段。一旦发现肝损害迹象,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医生介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肝损害的重要措施。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行为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降低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