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羊肉汤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国南北方分界明显,南北之别自古就是话题,话题中包括羊肉。通常我们认为,北方地区的羊吃干草,羊肉鲜嫩多汁,滋味丰腴,还有淡淡的奶香,不加调料也非常好吃,比如手抓羊肉、涮羊肉;南方大多是山羊,膻味浓烈,烹饪时需要多放葱姜蒜料酒。

北宋时羊肉极贵,宋真宗曾派大臣滕涉出使辽国,辽国大臣夸赞自己羊肉做得好,并且抱怨说:“去年你们大宋的皇帝过生日,我也参加了,那羊肉做得太差了,连皮都不去!”滕涉一听明白了,对方不仅说大宋羊肉做得不好吃,还讽刺羊肉做法野蛮,竟然吃羊皮,于是回击道:“本朝出产蚕丝,故肉不去皮。”意思是我们大宋不缺穿的,不像你们辽国,竟然还需要用羊皮做衣服穿,太可怜了!梁实秋认为“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总体来看,北方的羊肉品质要好一些。

亳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接之地,是优质羊肉产区,回族人众多,因此食羊历史悠久,食羊之风繁盛。在羊肉烹制方法上,可谓兼具南北,把带皮羊肉炖的烂乎,羊皮在肉上颤颤巍巍,红汤浓稠,吃起来肥而不腻,是典型的南方做法;羊肉包子、清水羊肉、白切羊肉、白水羊头,又是北方做法。不过在亳州,最常见的吃法还是羊肉汤。

亳州周边著名的羊肉汤很多,比如义门羊肉汤、单县羊肉汤、萧县羊肉汤、马店羊肉汤等。亳州羊汤馆子众多,且吃法更为独特。为了保证羊肉的新鲜,店家多是亲自宰羊,先把羊骨丢进锅里熬汤,再把新鲜羊肉、羊头、羊杂之类投入,煮熟后捞出沥干。熬出的羊汤色白如奶、鲜而不膻,羊肉烂而不腻。食客上门,老板在碗里放上提前切好的羊肉,撒上香菜、葱花,舀上一碗汤,顿时香气四溢。有人喜欢汤里加羊肉,也有人喜欢羊血、羊头、羊肚之类的羊杂,也有人喜欢羊肉粉丝、羊肉面条。亳州人最喜欢不加盐的奶白色纯羊汤,食客根据自己口味加盐、胡椒、味精、油辣子,享受自己掌控的过程。

羊肉汤馆子都要配饼,有的是烧饼,有的是蒸饼,有的是馍,亳州配的是锅盔。锅盔风格独特,在亳州非常流行,大街小巷不时有商贩“锅盔,卖锅盔喽”的叫卖声,是人们特有的味觉记忆。“说文解字”记载:“锅盔者,饼之也。”亳州的锅盔,据说与曹操有关,当年战场条件有限,曹军士兵们把头盔反过来,里面摊上面饼,火烧头盔即成。这样炕熟的饼,用料足,食用携带都很方便,含水量低,很长时间都不会变质。

锅盔制作不复杂,但是非常费力。将死面与发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和成大块面团,反复揉成直径50厘米、3—4厘米厚的圆形厚饼,放在平底锅里炕。师傅不断用手转动锅盔,感受它的温度和成熟度,待到火候适宜,在上面淋一点水,使其具有一定耐性,撒上一层芝麻继续炕。炕制过程中不加油,为了避免焦煳或者夹生,往往在锅盔与平底锅之间加三个铁环,让其受热更加均匀。大概20分钟,锅盔出锅,一个大约有八斤重,外表布满芝麻,面香芝麻香扑鼻,外焦里嫩。

在羊肉汤馆子,锅盔可以蘸着油辣子或者酱豆吃,咸香味美。锅盔也经常泡在汤里吃,它吸水能力强,一碗汤瞬间没了,但这无需担心,因为续汤都是免费的,大喊一声“老板,加汤”就行了。小时候在农村庙会大集,人们食量大,一碗羊肉汤吸溜几口就没了,喝完再盛。只要碗内有肉,喝羊肉汤不限量,有人甚至能喝上五六碗,喝得满头大汗,酣畅淋漓。天气渐冷,来上一碗羊肉汤,吃完保你浑身暖洋洋的。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