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即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秋水路上没有水,那一层层波浪,是落叶。风来,随风起伏;车来,随车涌动……一叶落而知秋。这么多落叶,秋也深到了尽头。

清晨的风,似乎长出霜刺般的棱角,变得锋利。鼻尖和耳垂,都有种轻微的刺痛,像被蛇轻轻咬一口,悄悄注入毒液。眼睛也不堪风寒,渐渐模糊,应激渗出自卫的泪水。是真冷了!尽管看不清。

起得最早的是环卫工人,也最知世间冷暖。那是一个像树一样老的老人。他打扫路上的落叶,风霜打扫他头上的落叶。他和树一样齿豁头童。他的步子很轻,如同一片片落叶,车轮滚过的风,轻易就吹得摇摇晃晃。他的扫帚有些大,像他手中奋力撒出去的一张网。而那些落叶,犹如活蹦乱跳、精灵古怪的鱼,看见他,就一哄而散。他追在落叶后面,挥着扫帚,忽东忽西,忽前忽后……额头热气腾腾。

秋水路上,他是唯一感觉不到冷的人。那些落叶,在别人眼里是纷乱的垃圾,在他眼里却是跳跃的火苗。他是一个收集火的人。

路边,菜摊早已摆起来。绿菠菜,白葱,青辣菜,红萝卜,大白菜……一个个活色生香,水灵灵的,身上的霜衣还未及脱掉,就变成珍珠般的露水。有的叶片上还有零星的泥土,像胎记。卖菜的多是老人,就住在附近。他们原是附近的农民,自己种的菜吃不完,就起个大早,来卖一部分。

他们东张西望,不喊,不揽客。属于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太阳出来后,到了上班时间,他们就要收起菜摊,和菜一起销声匿迹。

秋水路东畔,隔着绿化带,有一片空地。也不能说是地,称之垃圾场更确切一些。不过,在那些老人眼里,这里却是一块宝地。他们翻翻捡捡,拣出金属、纸片、木板、塑料等,卖给收废站;拣出水泥块、断砖头、碎玻璃等,垒成田垄。这样,一片地就给拣出来了。地不守寡,他们就种上油菜。霜打不了他们,也打不了油菜。晨光里,油菜像一群觅食的鸡仔,围在老人脚边,在风里亮翅,抖身上的露水。

他们应该是一对老夫妻,配合默契,一个在前面扒坑,一个在后面埋种。我经过时,他们身后那一排排的油菜已开始伸胳膊撩腿。

我看看油菜,看看他们。油菜不搭理我,他们也没有抬头,或者他们的腰根本就直不起来了。他们认真侍弄土地和油菜的样子,让我怀疑,他们不是走在寒意飕飕的初冬,而是菜花似锦的春天。

“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时令的圣谕,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遗迹。这些老人,岁月的“遗老”,没有“收藏”时光,也没被时光“收藏”,而是循着血脉里古老的农时,把冬天变成又一个开始。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