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购物节来临,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购物宣传冲击着大家的眼球。在这一时间节点,“伪红包”“假客服”“中奖免单”“预售”等诈骗也有了上升的趋势。民警提醒广大群众,小心这些套路,避免上当受骗。
“购物津贴”勿轻信
为了给“双十一”造势预热,各大电商平台或商家会向消费者派发“双十一”红包。不法分子则借机以“购物津贴”等名义在交友、聊天平台派发虚假红包,诱骗消费者点击或者扫码领取,意图套取银行账号、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市公安局谯城分局反诈民警提醒:对于红包金额较大,存在需要转发或者分享、页面有弹窗等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种红包的本质是钓鱼链接,特点包括:红包总金额较大,人均能抢到几百元,打开会有链接,领取时要填个人信息,抢到红包达到一定金额才能存入零钱。按照要求操作后,并没有看到红包,但是手机突然死机。恢复正常后,会接到银行卡交易短信提醒,发现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
如发现点击了木马链接,应马上关闭手机网络,修改网银、支付平台等重要账户的密码,并通过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虚假客服套路多
“双十一”活动前期,不法分子会冒充卖家或平台客服,以领取优惠、福利等噱头,向消费者提供不明二维码,借机索要个人信息。但很有可能是不法分子精心编织的“扫码骗局”,利用相关名义实施诈骗。
还有骗子会冒充平台客户,以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慎开通会员,需要注销为由实施诈骗。又或者在抢购高峰时段,借网银交易慢、卡界面等情况,以支付系统出现问题为由,诱骗消费者登录钓鱼网站骗取打款。
民警提醒:遇到此类情况,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不法分子以任何借口向你骗取转账、打款的假话,谨慎“扫一扫”,切勿随意点击、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不明二维码。
“中奖信息”藏陷阱
为吸引消费者,各大电商平台往往会在“双十一”期间举行各种抽奖活动,骗子往往会利用这个机会,给消费者发去中奖短信,诱骗其登录钓鱼网站,并要求其在登录时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密码,借此实施诈骗。
虽然看起来“套餐升级”,但其实“换汤不换药”,骗术的核心仍然不变。他们利用外部链接取得用户的个人信息,骗取用户的银行验证码,从而将别人的钱掏进自己的口袋。
民警提示:“双十一”期间,各种抽奖、免单活动较多,消费者一定要详细了解活动规则,跟正规客服求证,不轻易汇款、转账。遇到“账户异常”“缴纳保证金”等情况要谨慎。
反诈防骗要牢记
“预售”是近年来“双十一”活动开始前夕的一种固定营销方式,商家以降价、优惠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并通过短信的形式将相关信息推送给老会员。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机会”,以“预售”“限时购”等方式给消费者发送包含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意图窃取手机用户信息。
民警提醒:慎点不明链接,同时在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及时拦截病毒植入、智能识别涉嫌诈骗的来电,降低被骗概率,为自己创造安全的上网环境。
此外,还有骗子冒充“快递员”实施诈骗,应提高警惕。
民警提醒:凡是需要提供银行账户或户名、手机验证码的一律不要盲目进行资金转账,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如上当受骗,要保存好通讯信息、汇款凭证、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或前往就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