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1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亳州市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新时代英烈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烈士褒扬纪念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英烈精神宣教,推进英烈褒扬事业创新发展,有力维护英雄烈士和烈士遗属合法权益,较好营造了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推动英烈褒扬工作传承发展。

纪念设施管护水平有力提升

我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以来,先后投入各级维修补助资金1800余万元,持续推进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先后将191处散葬烈士墓迁移安葬至当地烈士陵园进行集中管护,对50余处零散烈士墓进行了就地整修,各地烈士纪念设施面貌一新,陵园内环境庄严、肃穆、清净,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瞻仰和教育场所。目前,我市共有各类烈士纪念设施59处。今年,经退役军人事务部考核,我市谯城区皖北烈士陵园有望提升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单位。

由我市牵头编写的《数字烈士陵园建设指南》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实施,填补了全国烈士陵园智慧化建设标准的空白。皖北烈士陵园率先打造成为数字烈士陵园,实现进出陵园统计、人脸识别、消防自动报警、扫描听取查看烈士信息等。2023年6月,全省退役军人系统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信息化现场会在皖北烈士陵园召开,推广了烈士陵园智能化建设经验。

英烈精神宣传弘扬成效显著

我市始终把烈士纪念设施作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政课教育基地持续打造,积极拓展宣传方式,扩大红色精神传播。连续5年开展以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入园参与祭扫和网上祭扫每年近20万人次。持续开展“红色九月”主题宣讲纪念活动,连续5年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天举办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这已成为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民众,祭奠缅怀英烈最重要的重大活动。开展以“拾遗”为主题的史料搜集和抢救性收集活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幸存老兵,先后收集整理抗日英雄烈士“谢氏三兄弟”、抗美援越女烈士汤芳琴、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烈士梁岭等40余篇英烈事迹及数封英烈生前家书,获得赠送的烈士遗物20余件,丰富了烈士纪念馆展陈内容。

我市打造了一支近20人的专兼职英烈讲解员队伍,累计为420余个团队、近2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挂牌成立“红色宣讲工作室”,吸纳退役军人、功臣模范等近百人组建“亳州市红色传承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班级、部队连队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上百场次,3余万名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现场聆听宣讲,50万余名师生通过“空中课堂”收听收看红色故事宣讲。

烈士烈属合法权益有力维护

我市扎实做好关心关爱烈属工作,细化烈属待遇保障、荣誉激励、人文关怀、就业创业、教育优待等优待政策。从2023年3月开始,我市为烈属和其他优抚对象普遍制作发放了优待证,已出台2批次的优抚证优待目录清单,涉及交通、旅游、购物、餐饮、住宿、金融、通信、医疗、加油等方面,共计53项优待内容,通过线下和登录“皖美拥军码”即可实现。制定下发《亳州市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工作实施细则》,开展与烈属结对帮扶活动,八一、春节慰问活动,日常落实“五登门”“六必访”。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置退役军人关爱基金200万元,加大对困难烈属的关爱帮扶。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挖掘好、运用好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在服务强国强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红色宣讲等方面彰显时代新担当、展现履职新作为,引领社会各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奋力谱写新时代英烈褒扬纪念工作新篇章。

记者:汝平

(责任编辑:蒋海涛)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