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难”互助社纾困解忧暖民心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村干部上门宣传这个好政策,给我送来了‘及时雨’,帮助我渡过难关。”12月3日,说起“救急难”互助社救助政策,利辛县王市镇东城社区居民沈大爷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低保户沈大爷在今年7月骑三轮车时不慎跌落摔伤,将近两个月的治疗不仅让他掏空了家里积蓄,还欠下了万余元债务。王市镇东城社区“救急难”互助社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他家中宣传政策,并帮助他申请了救助资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王市镇大力推广建立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由政府、村集体、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等联合出资出力,形成“衔接有力、社会参与、综合施策、救助及时”的工作格局。

“‘救急难’互助社救助范围更广,申请流程更简单,资金审批速度更快。”该镇民政办主任赵国旭介绍说,“救急难”互助社是对接受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政府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一定特殊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补充救助,以及对不符合政府救助条件但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低保边缘家庭、返贫监测对象、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给予应急救助。

“互助社资金采取财政补助、社会捐赠与村集体自筹相结合,资金管理上采取专账核算方式进行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滚存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且救助情况须每月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示。”王市镇镇长孙长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堵塞漏洞,避免骗助、错助等问题。”

截至目前,王市镇共成立13个“救急难”互助社,辖区内13个村(社区)已全覆盖,财政和集体经济投入52万元,募集社会资金30.02万元。今年以来,通过“救急难”互助社,及时解决了19户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