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是周初周武王所封的重要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使周武王定鼎天下,建立了西周王朝。为巩固统治,周武王分封诸侯,进行以军事占领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分封。除分封有功之臣和同姓王室外,还对前代圣贤之后裔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关于周武王封神农氏后裔所置的焦国位置所在,我国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之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或谓之今河南陕县(陕州区),或谓之今山东嘉祥。因此,古焦国存在姜姓、姬姓以及陕县、亳州、嘉祥“两姓三地”的争议。
亳州有3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商汤始即有关于亳州的文字记载。为了考证亳州的古焦国,自2022年以来,通过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查阅地方旧志、考察历史遗存、请教地情研究专家等,在综合分析研判基础上,可以认为:周初周武王所封的焦国有两个,第一个即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春秋时称为“焦”“焦邑”,属于陈国,后改为谯县、谯郡,即今天的亳州市谯城区;第二个即姬姓焦国,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公元前775年,即周幽王七年,姬姓焦国被虢国所灭,后虢国又亡于晋。而亳州焦国说则是有着大量而充分的依据。
一、 关于亳州焦国的历史记载
杜预的《左传·集解》:杜预,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为晋灭吴的统帅之一。其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在杜预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楚伐陈,取焦、夷。条注中明确指出:“焦,今谯县也。夷,一名城父,今谯郡城父县。”
杜佑的《通典》:杜佑,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时间撰成《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了史学史的先河。《通典》云,亳州“周初为焦国,武王封神农之后于此,谯县下有古焦城”。
马端临《文献通考》: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等。《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史料丰富,评论精辟。《文献通考》载,周朝建立,周武王所封的焦国有两个,第一个姜姓焦国即神农氏之后的焦国,在亳州;第二个姬姓焦国,在弘农郡陕县(今河南陕州区)。
周谷城著《中国通史》:周谷城(1898-1996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在其名著《中国通史》第一篇第四章“等级的封建国”第一节“封国的出现”内容中,引《史记·周本纪》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於焦,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在其对此的注解中指出:“焦,今安徽亳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祝,今山东长清县;蓟,今河北大兴县;陈,今河南淮阳县;杞为公国”。(参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新一版,1982年7月第5次印刷第64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原始社会·夏·商·春秋·战国时期,15至16页西周时期全图,已明确标注焦(国)在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同时在其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也标注西周时期所封的另一焦国(姬姓)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
二、亳州旧志所记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亳州志》(点校本):
一卷郡代纪(2页、11页、13页)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姜姓于焦,后改焦为谯。
二卷古迹考(101页-102页)载:焦国见郡代考,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
《通鉴纲目》:周显王四十年,秦伐魏,拔焦。《括地志》云:故焦国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东北隅因焦水为名。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文献通考》:焦,姬姓,国在弘农陕县,今陕州有焦城。按《史记》:神农,姜姓。弘农之焦,乃姬姓,非神农之后所封,当以亳县之焦为是。
清顺治十三年《亳州志》(点校本): 卷之一郡县表三(10页-11页)载:
周为焦,武王封神农后,即此。
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战国,楚灭陈,其地属楚,改焦为谯。
卷之一建置七(33页)载:州城旧址即楚平王所筑谯陵城也。
乾隆三年《亳州志》(点校本):
卷一疆域志(3页)载:周焦夷邑。武王封神农后于焦,春秋入于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
杜预(晋朝史学家)注:焦,今谯县也。夷,一名城父,今谯郡城父县。按,晋时城父,今为亳之属村,则夷亦亳地也。又考《括地志》,古焦国在弘农陕县东北,系姬姓武王之后,与此不同。
卷二疆域志(31页)载: 神农衣冠冢,在城东北隅。
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点校本):
卷之一建置沿革(24页)载: 亳合二县为古焦、夷两邑也,周东迁后,为陈地,旋属楚。
卷之三古迹(101页)载:旧谯县治,今州城也。春秋时为陈之焦,秦因置谯县。
道光五年《亳州志》(点校本):卷二舆地志二沿革(15页)载:亳州为《禹贡》豫州之域,在春秋时为陈国焦、夷之邑。杜佑(唐代史学家)《通典》称:“武王克殷,封神农之后于焦”,即亳地也。
按《汉书·地理志》:宏农郡陕县,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史记正义》引此文以释武王所封之焦。《江南通志》,遂据以断焦不在亳。
考河南陕县之焦乃姬姓之国。神农之后并非姬姓,灼然共见。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八国皆晋所灭。《太平寰宇记·陕县》云:故虢、焦二城为晋所有,宏农郡之焦既为姬姓,安得以为神农之后乎?
然则武王所封之焦断在亳地,信而有征,《通志》误矣。
焦国既并为陈邑,春秋时楚成得臣伐陈取焦、夷。昭公九年,楚迁许于夷。三十年,吴灭徐,徐子奔楚,楚城夷而处之。是城父入楚后,两居小国之君。楚自平王时已改号谯。《太平寰宇记》载,谯县有独母冢。昔楚平王筑谯城而薛母赈城,夫卒后各益其土而大其坟。由此观之,楚平王时已称为谯。
清道光五年《亳州志》亳都考:周初时为焦国,武王封神农之后于此,谯县下有古焦城。按杜佑《通典》及马端临《通考》皆以武王所封之焦为在此地。《史记》注引《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之焦国。
当之不知陕县之焦乃姬姓之国,见于《春秋传》,不得为神农之后也。当以《通典》之言为据。
三、当代考古、遗址遗存发现
古亳大地,涡水长流,养育了亳州人民、孕育了涡河文明。在亳州多处曾发现原始社会遗址,如傅庄遗址,城父后铁营遗址,蒙城尉迟寺遗址等。1955年,安徽省亳县文物工作者对东钓鱼台进行挖掘,发现有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生产用具,如石斧、石锛、骨针、陶纺轮等,并发现古小麦,后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此事说明亳州在古代就有神农氏的后裔在此繁衍生活。
20世纪50年代,平亳州城墙时,发现有几个时期的夯土墙,最古老的城东北角段夯土层厚约10厘米,夯窝直径7厘米,土中含有鹿角、陶网坠等原始遗物,其次还有周、秦、汉时期夯土墙,城墙高约1丈,长300丈,城池近正方形,证明了亳州城在古代有一定的存在规模。
另外,明清时亳州建立的神农衣冠冢,也充分表达了当时亳州官府和百姓对祖先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