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房屋建筑坐北朝南,是我国的传统惯例。俗语云:“门朝南,子不寒;门朝北,活受罪”。但在谯城区古城镇西部,有一个名叫“王倒坐”的村子,却“独树一帜”:千百年来,房屋门朝南,几乎成为一个“禁忌”。
王倒坐村现有人口300人左右。村龄据说至少有好几百年。
年近八旬的退休村干部王存友介绍,王倒坐村之所以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和村西南的一座古墓有关。
王存友说,这座古墓原来占地有十多亩,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被挖开过,挖出了很多青石条和陶罐等。当时古墓要比现在高得多,至少有村民房屋的两倍高,墓前曾经还有石桌、石凳、石香炉等物品。
王存友告诉记者,一般村庄的路,向南居多,但是,在该村村民心目中,村子南边的古墓不可冒犯,所以村内的路只能向北方修,房屋门也都面向北方;加之这个村的村民都是王姓,村名就叫王倒坐村。由于前些年土地复垦和新村规划,整个村庄整体东移,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
古墓是谁的陵墓?建于哪年?一直是个谜。有传说是东汉思善侯国国君柴文进陵墓,也有传说是三国时期曹操大将许褚的墓。市文物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也没有考古发掘,这座古墓葬的主人是谁,目前没有定论,但公认的说法是:这是一座汉代古墓。
据负责新村建设的村民代表王存茂介绍,过去的老村庄里高低不平,有坑塘、河滩,房屋建得比较零散,道路弯曲泥泞,到了下雨天,很难行走。随着社会发展,村里开始进行新村规划和建设。2013年在老庄的东面规划了新村,新村规划仍然延续了村子的建筑传统:建了两条宽13米的南北街,村民的房屋临街而建,门朝东或朝西。村里还有两条8米宽东西路,都是宽广平坦的水泥路。新建村不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还复垦、置换出耕地,做到一举两得。
如今的王倒坐村村容整洁,道路平坦,家家户户在房前种花栽树,一派花园庭院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