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更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回眸2024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擦亮为民底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为民服务机制,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呈现于眼前。
上海市儿童医院专家正在市儿童医院为患者进行诊疗。(资料图片) 曹晴晴 摄
亳州九中的同学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运动。陈显锋 摄
求职用工“码”上到
“真没想到,我就在家扫一下码,填写了个人信息,不用出门,动动手指就找到了工作。”市民段倩倩高兴地说。段倩倩是一名全职妈妈,2024年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她有了重返职场的想法。
这时,段倩倩看到了社区张贴的“三公里”就业圈宣传页,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扫描注册,并填写了求职意向。系统为她自动推荐了一批适宜的岗位。经过一番对比后,很快,她就发现了离家不远且符合自己期望的公司和职位,并顺利入职。
“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在线下开展招聘活动,还可以选择线上与应聘者直接对接,非常方便快捷,也省去了公司不少招聘成本。”张仲景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人事专员马帅娟告诉记者。
就业稳,民心安。作为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源,就业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024年以来,我市通过数字赋能、实地摸排,搭建“三公里”就业圈信息平台,实现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市共享”和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平台已累计入驻企业1.59万家,现有在招岗位1.29万个,登记注册19.2万人,促成就业1.18万人。
2024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以社区“三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精准提供就业政策、岗位招聘信息等服务,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目标,覆盖率达68%。此外,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100%,零就业家庭已动态清零。
同时,我市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常态化开展“亳州老乡 请您回家”活动,先后向亳州老乡发出三封家书,全力打造“拼‘亳’创业”品牌。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36家,其中筑梦社区、亳州青年创客空间等5家园区获评国家级创业园区称号。引导亳州老乡返乡创业项目11.95万个,带动就业86.87万人次,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招聘会上,市民在浏览招聘信息。(资料图片) 刘景侠 摄
群众健康有“医”靠
2024年3月,家住谯城区城父镇的张先生被确诊为尿毒症,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张先生说。
现在,张先生每月要进行两次血液透析治疗,经过医保报销后,他只需要自付900元左右。“看到这个报销结果,我和家人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要不是有医保报销政策,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张先生说。
张先生享受的医保红利,是我市医保部门落实落细医保惠民政策,不断推进医保民生实事,让群众医有所保的生动体现。
2024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聚焦重点人群医保待遇保障,充分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作用,确保实现及时救助、应助尽助,筑牢困难群众的民生保障。截至12月底,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口540.63万人,参保率108.80%。其中,纳入监测范围内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重点人群共26.39万人已全部参保,参保率100%。
一直以来,生育费用结算材料多、津贴申领手续烦琐是困扰新手爸妈的一个难题。我市医保部门通过精简流程服务、强化信息赋能、优化工作环节等“微改革”举措,2024年起实现了集成、高效、便捷的“一条龙”全流程生育保障服务,实现生育津贴“免申即享”。
同时,我市医保部门还向应享受生育津贴的女职工进行短信告知,实现参保职工生育津贴待遇“应享尽享”“零见面”“零跑路”领取。2024年以来,已办理人数1634人次,发放生育津贴4400余万元。
2024年,我市还坚持把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攻坚战,累计建成81个项目。卫生资源拥有量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市儿童医院获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谯城区古城中心卫生院入选全国百强卫生院,为全省唯一。“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做法获评全国医保“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
协同育人“学”得好
近日,在亳州三小操场上正在进行亳州高新区校园跳绳比赛。小选手们动作流畅,规范默契,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通过比赛,学生们不仅增强了体质,还激发了他们用好在校每天“一小时”的运动热情。
这是亳州三小校园里的微场景,却是我市深化素质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落实“双减”决策部署,自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市教育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并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我市按照校外“管得住”、校内“学得好”、社会引导到位的思路,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显著减轻,家校协同育人意识大幅增强。
教育,寄托着学子的梦想,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在落实“双减”的同时,我市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不久前,亳州三十五中和亳州三十七中先后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也标志着市区将再添两所公办学校。预计2025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将可提供近6000个学位。
市教育局高新区分局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所公办学校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区域教育环境,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周边地区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2024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扩容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4.1万个,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此外,市职教园区也已完成总体工程量的99%,即将投入使用。亳芜高级中学建成招生,填补了高考艺体生教育的空白。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2024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实事,犹如和煦春风,温润着百姓心田。让亳州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年开启新征程,我市将继续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绘制成幸福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