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姥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的太姥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她是我妈妈的奶奶,已经80多岁,身体硬朗,是我们家的“活宝”。哦对了,用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话,叫做“宝藏老太”。

当你从康美中药城经过时,如果看到一个略弓着腰、背着手,嗓门很大,爱“多管闲事”的小老太太,多半就是她啦。太姥姥满头银发,如同被微雪覆盖的枝条,岁月的痕迹深深地刻在她的面庞上,满是沧桑。然而那双深陷的双眼却如明亮的灯塔,散发着温暖和智慧的光芒。

太姥姥特别勤劳。年轻时在田里劳作,年老了也不闲着,总是把门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连马路边边也不放过,时常指挥放学后的我一起加入“清洁小队”。有人劝她歇歇,她却答道:“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药城经常有外地的游客,我也要贡献一份力量呀!”自从听了太姥姥的“豪言壮语”,我原本的不情愿一扫而光,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主动撸起袖子帮助太姥姥,扫地、捡垃圾,归拢药材,擦柱子,忙得不亦乐乎。渐渐地,太姥姥治愈了我的“懒病”,我的个子一天天高了,身体素质也一天一天好了,甚至能背起太姥姥爬几层楼。为此,我还成功竞选了班级里的劳动委员。

太姥姥爱听戏。她年纪大了,不会使用电子产品,每次广场大爷大妈们放戏曲,她总要站在圈外痴迷地听,有时候还小声哼唱几句,有时甚至人群散去,她还意犹未尽。去年重阳节的时候,我用偷偷攒了很久的压岁钱,给她买了新设备——小型音响。只需要吩咐一声“小度小度,我想听戏!”音响就会播放想听的戏曲。《花木兰》《单刀会》《四郎探母》《对花枪》……应有尽有。太姥姥高兴得合不拢嘴,满脸的皱纹就像绽开的菊花,阳光灿烂,嘴里不住我夸我“乖乖重孙、乖乖重孙”,并拎着她的新宝贝四处“炫耀”。

太姥姥很节俭。她用言传身教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一条裤子穿了30多年,甚至比我妈的年龄还要大。家里老物件也不舍得丢,旧缝纫机、旧剪刀、旧石碾……有一次,我去参加学校的课本剧大赛,需要扮演一个老红军,正发愁许多道具不好凑,嘿,您猜怎么着!太姥姥压箱底的宝贝可真不少!对襟的长褂子,带补丁的衬衣,旧腰带,老拐杖,甚至还有徽章呢!这些“装备”让我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我更加佩服太姥姥了。

太姥姥送我上过学,给我做过饭,洗过衣服,讲过故事,也教会我许多道理,是我生命中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为太姥姥端饭、捶腿、洗衣服,接太姥姥去遛弯,讲学校里的趣事解闷……我从小屁孩儿变成高大的好重孙儿,离不开她的爱与关怀。我从不觉得老人唠叨、麻烦,反而发自内心地觉得孝亲、敬老是自然而然、发自本能的事。我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爷爷读报纸、给小区里的老奶奶修手机、收音机,甚至也学会了一两段戏曲,和太姥姥一起在老人圈里当“显眼包”。

我在太姥姥爱意里成长为优秀的少先队员,也要努力成为她所期待的好少年。感谢我的太姥姥,感谢天下的老人为子女后辈们的付出。我想说,我们会接过勤劳节俭的大旗,爱祖国,爱生活,孝亲敬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扬下去!

翰林小学六(7)班

指导老师:李瑞雪

(责任编辑:支苗苗)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