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8年9月,根据毛泽东主席电令,周恩来、叶剑英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彭雪枫在确山县竹沟镇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当时的竹沟已很有影响,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有“小延安”之称。彭雪枫按照上级指示,组建了一支373人的队伍,名为新四军游击支队,9月30日从确山县竹沟出发,向豫东皖北挺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10月8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新黄河西岸的西华县城北杜岗村。11日,游击支队与先期到达的由吴芝圃率领的睢(睢县)杞(杞县)太(太康)游击第三支队、萧望东先遣大队和部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在杜岗胜利会师,召开庆祝大会,宣布将彭、萧、吴三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副主任谭友林。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一大队,黄思沛任队长、张太生任政委;二大队,滕海清任队长兼政委;三大队,冯胜任队长、张辑五任政委,另有一个警卫连、一个侦察连,人员达到1020人。
10月24日,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跨越淮太路,26日行进到距淮阳城东北约25公里的窦楼村附近宿营。次日晨,部队突遭日军偷袭,彭雪枫当机立断,迎战敌人。战斗中,参谋长张震手持机枪率部队正面反击,彭雪枫随三大队七中队由马菜园东南向敌左侧突击,经两小时激战,毙敌酋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战告捷,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士气。
二
10月28日,游击支队由西华东渡新黄河黄泛区,越过淮(阳)太(康)公路敌人封锁线,进入鹿邑县。游击支队进驻城东南刘大庄、刘阁、李庄、张楼一带休整。11月在刘大庄建立新四军游击支队留守处,许遇之任留守处主任,程朝先任副主任。留守处共30名战士,60多名伤病员,备有一部无线电台。留守处的新四军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以刘大庄为中心,在王皮留、白马驿、吴台庙、汲水集等地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实现抗日群众组织向全县农村发展。
11月20日,进入鹿邑县境的游击支队回师睢杞太地区,争取睢县地方武装李寿山部600余人和杞县地方武装李广居部700余人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很快发展到1700余人。
12月中旬起,游击支队各部在鹿邑白马驿(今属河南省郸城县)一带进行休整,组织学习《论持久战》,进行形势教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时,学习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群众纪律教育和军事训练,休整后部队正规化水平和军事素养明显提高。支队司令部号召部队“用整训队伍的胜利迎接一九三九年”,整个部队士气空前高涨。
白马驿整训后,新四军游击支队整编为两个团,每团两个营。第一团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耀;第二团,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独立营,营长冯胜、政委张辑五。游击支队发展为3412人(不含随队活动游击队500余人),步马枪2321支,各种机枪40余挺,马154匹。
新四军游击支队亳州联络站旧址(转家大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亳州市进修学校。
三
1938年的冬天,皖北大地格外寒冷。眼看就要过年了,游击支队的战士们过冬的棉衣还没有解决,年夜饭那顿饺子还没有一点着落。在鹿邑县县长魏凤楼部帮助工作的张爱萍,动员魏凤楼给新四军送来了部分给养和医药,特别是600套棉衣和部分棉大衣,解决了不小的问题,但是对于这支三千多人的队伍,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彭雪枫正在想办法,忽接报告,驻扎在亳县的安徽人民抗日自卫军第五路军第四支队队长张普庆,代表余亚农指挥官,前来慰问新四军!彭雪枫立即带人,迎接张普庆支队长。彭雪枫很高兴,因为终于顺利和友军接上了头,而且余亚农指挥官还送了慰问品,其中就有400套棉衣,真是雪中送炭。张普庆支队长转达了余亚农的问候和请求。余亚农素知八路军新四军纪律严明,治军有方,特请求彭司令派人到第五路军中去担任领导职务,帮助训练部队。彭雪枫当即就答应下来,此后先后向五路军派去干部40多人。
对于余亚农,其实彭雪枫早有耳闻,余亚农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当过西北军的师长,彭雪枫和西北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早年就是靠在冯玉祥将军西北军第十六混成旅当书记官的族叔彭禹廷的关系,在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上学的,1937年他以八路军参谋处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的身份,经常和西北军打交道,做西北军的统战工作。
四
1939年1月初,为了加强和友军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的给养,新四军游击支队决定在亳县建立联络站,由支队政治部联络科长任泊生担任站长,开展统战工作和争取给养。该站活动范围包括太和、阜阳、涡阳、蒙城等地。联络站设在亳州城里转家大院,就是解放后的亳州市进修学校院内。新四军游击支队亳州联络站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亳县国民党军政人员及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指挥官余亚农的统战工作。他到亳县后得到余亚农的大力支持,又从其部争取到几百套服装、子弹、油墨、纸张等必需品。后来,彭雪枫、张爱萍、张震、岳夏(又名罗若遐)等来亳县城与余亚农会晤,商谈抗战事宜,并在县城北的汤陵公园与之合影留念。
余亚农同新四军的关系密切,引起桂系军阀的猜忌与不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先后派陆廷选游击支队、赖刚师来亳驻防,改编余亚农的部队,并限制新四军的发展。后来发生了“余熊事变”,任泊生从中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把余亚农的队伍从投降日伪的边缘争取过来,并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1939年4月6日,日军再次进攻亳县城,亳县联络站关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