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平原椿树随处可见,从城市到乡村,从公园到路旁,高大挺拔的椿树陪伴我们已经很久了,它可用做农具、家具、建材。
庄子曾通过对大椿树超长的生命周期,以及抗拒自然灾害,耐瘠、耐旱、耐碱,广泛适应于平原沟坎栽植的特性,说出了“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千古名句。后衍生了“椿萱并茂”成语,寓意父母健康长寿。
陶铸写过《松树的风格》,茅盾写过《白杨礼赞》,他们以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松树、白杨形象的描绘,将共产主义和革命理想具体化、形象化。在狂风、洪水、严寒、干旱面前无所畏惧,强化了松树白杨的坚韧品质,加深了读者对共产主义风格的理解。这正应了树以有文而得彰,文以有树而得传。
其实,只要你认真观察生存在村舍道旁的椿树,它一定会让你感觉出它的特别之处。
常言道:“穷喂猪,富读书,不穷不富多栽树。”从我记事起,父亲每年总是要在宅前屋后见缝插绿的,绿树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家中出现的经济危机多是通过伐下的几棵树换钱度过的。在栽树、伐树的实践中,父亲总结出了哪些树相容,哪些树相克。
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伐过树的树穴应该栽植椿树。因为椿树有一个不怕欺、不怕压的品格,周围其他树种均已伟岸的伟岸,茁壮的茁壮,高大的高大,此处若是栽植别的树种,周围的树族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锋芒,挤压着它,拥迫着它,对此,乡人叫罩,这一罩就剥夺了它的生存权,使它渐渐枯萎,直至死亡。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植物的“精神感应”:一株绿色生命在遭受同族或异族的欺凌后,从精密仪器的显示中可以发现它的颤抖和低微声音如泣如诉,而椿树就不同了,一棵手指粗细的树苗,栽下以后,不需特别地关照,便可生根、发芽、成材。这就是椿树的生理机理所决定的,是它的倔强品格所决定的。
联想我们一个人,一个民族,也是同理,当你弱小时就会有人欺侮你,强加给你一些让你难以忍受的封锁、桎梏、冷眼甚至谩骂,我们就应该像椿树一样,寻求本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把根深植于沃土,昂首挺立,舒枝展叶,直逼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