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省级文保单位明伦堂前《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碑
暮春之初,风和景明。蒙城县文庙广场明伦堂门口,数名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对两块有着四百年历史、饱经风霜的《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碑,精心进行修缮加固。
同一时间,在蒙城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会议室,该局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吕家庄社区两家单位,共同召开了明代《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碑刻修缮座谈会,围绕碑刻修缮保护、文旅资源互通等议题进行交流,共谋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
跨越千里寻足迹
“我们家族有一本祖传的《吕氏家乘》,上面记载着六世祖吕希尚,明朝时期曾在曲阜、蒙城、太原等多地为官,特别是在蒙城时期,表现卓著、声名远播,后受到当时的朝廷专门颁旨表彰。”吕希尚后人、《吕家庄社区志》主笔吕思会说,多年来,族人一直十分向往蒙城这个先辈曾经生活从政的地方,想来了解更多吕希尚在蒙城勤政为民的事迹。
为了追寻其先辈的足迹,2023年4月,吕氏族人、社区干部等十余人,第一次来到蒙城,在县委党史方志研究室的介绍下,找到蒙城县档案馆。该馆工作人员在馆藏《重修蒙城县志》“名宦志”等多处,查到吕希尚的事迹记载及其在蒙城任职期间的政绩记录,一行人非常激动。接着,大家又仔细查阅了另外几部县志,在清同治《蒙城县志》里,也查找到类似记载。
《吕氏家乘》里关于朝廷颁旨嘉奖吕希尚的记载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史料记载的内容和吕氏族人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与县文物保护中心联系,安排他们到蒙城县文庙广场,很快便有了更加惊喜的发现——大家在文庙找到了一块记载着吕希尚执政事迹的明代《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石碑。
四百年过去了,蒙城竟然还留存着许多关于其先祖的文字记载和碑刻等实物,蒙城人民也一直记着这位性格刚直、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知县留下的善政事迹。这让吕氏族人兴奋、感动不已。
勤政为民留美名
据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载,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山东即墨人吕希尚由曲阜教谕升任蒙城知县,至天启二年(1622)升太原府同知,在蒙任职三年。吕希尚疏浚水利,公平讼狱,整饬盐政,修缮老城,重修儒学,多有惠民之举,政绩颇著,被列为名宦。
其中,万历末年,因辽东战事骤紧,朝廷加征辽饷,时蒙邑财力已竭,百姓负担过重,上级又将灵璧未完成的此项赋税加诸蒙城,吕希尚上书抗议,不惮所忤,积极争取免除,为蒙城人民所大为称道,此事被时人记载在为其所立的《去思碑记》中。
天启二年,山东白莲教活动频繁,蒙城深受影响,吕希尚又对城池进行修筑,以保护城内百姓。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潘之祥曾撰写《象雷实记》,盛赞其“治蒙三年声称已播至江南。”另据《吕氏家乘》,其在蒙城任职期间得朝廷考语27件、荐章4件、奖语6件,均为当时官员考评之上考。综合其在蒙城任职的卓著表现,朝廷在天启年间专门颁旨敕命,对其父母、妻子等人给予旌表,该圣旨原件现珍藏于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
文化交流齐发展
座谈会上,吕氏族人分享了吕希尚及其家族的故事,祖辈的艰辛创业到家族成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贡献等。
据吕氏族人介绍,吕希尚致仕归里后,又修身齐家,将子孙培养教育成才。其后人为记录其家族历史,赓续家族血脉,传承家族文化,于同治十三年(1874)修纂了《吕氏家乘》。吕氏族人及吕家庄社区,在此基础上又编纂了《吕氏族谱》,既是吕希尚及吕氏家族的血脉记忆与荣耀,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碑记拓片局部
县档案馆介绍了馆藏吕希尚档案史料保管利用情况,县文物保护中心通报了吕希尚以及另一位知县吴一鸾执政时期两块《蒙城县重修儒学记》碑保护现状。
青岛和蒙城,两个不同的地方,因为吕希尚的关系,四百年后,再一次跨越地理和历史,实现了心灵和感情的相连互通。
“我们社区计划今年7月份组织300人来蒙城旅游,感受庄周遗风,同时礼敬先祖。”吕思会说。 (吴怀玉 路振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