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间嘶哑亦歌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动人的歌喉,是即便嘶哑也要静默之后的泣血歌唱。

从平凡艺人的悲痛失语,到知识分子的嘶哑呐喊,再到今日无数继承者的坚守,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浓重的底色。

心有关山曲,难对世间弹——平凡人的沉默,家国担当的萌芽。

“纪念碑上不会说话的名字,是民族精神最深的刻痕。”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开不了口”,老舍笔下的这一细节,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层层涟漪。平凡人在困境中的沉默,并非怯懦之举,实乃胸腔中藏着太多的深情与苦涩。诸如,方宝庆身处乱世,时代的枷锁让他开口艰难。这份沉默是他对孩子们“深切的怜惜”和“守护希望火种”的另类表达。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方宝庆”们以无声守护家园,用隐忍积攒力量,正如暗夜中的点点星光,虽微弱却执着,为家国存续默默添薪,待燎原之势,共御外侮。

这种在平凡中的沉默坚守,是家国情怀最初的模样,虽不张扬,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身化啼血鸟,心作赤子歌——知识分子的呐喊,民族觉醒的迸发。

“宁做泣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当这种无尽的力量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觉醒一部分人沉默的喉咙,于个体与家国的苦难中嘶哑歌唱。这非徒劳之歌,是扼于口腔中的赤子之爱,在知识分子的胸腔中翻腾爆发。动荡岁月中,多少文人志士以笔为枪,在稿纸上堆砌文字的堡垒。田间写下“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的呐喊,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更是对同胞的警醒;鲁迅一个“暗夜”的嘶吼者,引起了整个新文化运动的集体“喧哗”。当万千沉默的灵魂,冲破喉间喑哑的时候,华夏的脊梁就挺立起来了,一个民族就站立起来了。他们的声音或许沙哑,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强音,是把这份深沉的爱刻进骨髓的倔强宣言。

这种以歌为剑的歌唱方式,是家国情怀最热烈的表达。虽然干涩嘶哑,却彰显了知识分子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愿以带血手,拥抱新生光——全体人民的奋起,家国热爱的共振。

“最深沉的家国之爱,往往藏在最嘶哑的表达之后。”正是因为有着那些“横眉呐喊人间路,荷戟彷徨月下窗”的歌唱者,才会让全体人民于绝境中行动起来。这种行动,非乌合之众的螳臂当车之勇,而是家国责任与担当在全体人民心中的觉醒。穆旦诗中“带血的手”,不仅是军民浴血奋战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这份历经烽火洗礼的觉醒精神,正在复兴征程中绽放新辉:航天工程师用手调试嫦娥探测器,让“可上九天揽月”的浪漫想象成为现实;塞罕坝人以手栽下亿棵青松,在荒漠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张桂梅校长,她拖着病体在山区创办女高,声音早已沙哑,却让上千名女孩的命运变得清亮。那些曾在苦难中拥抱过破碎的双手,如今正以更温暖有力的姿态,拥抱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拥抱乡村振兴的沃野千里。

这种全体人民为了家国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行动,是家国情怀最直接的体现。

“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我们的民族已经崛起,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让我们牢记那些“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的深情,珍惜那些曾“嘶哑的喉咙”,致敬那些“带血的手”,为了这土地,为了这民族,让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唱出一首更恢弘更波澜壮阔的时代和韵。(亳州一中 唐佩英)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