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技术鸿沟 跑出创新“加速度”——亳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月的亳州高新区,热浪翻滚,暑气蒸腾,但科技创新的热潮比盛夏更炽烈。7月2日上午,亳州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宾朋云集,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揭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面崭新的牌匾背后,是亳州高新区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成果转化激活产业动能的坚定决心,更是该区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的生动注脚。

聚智汇力 创新驱动发展

揭牌仪式现场,百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关乎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时刻。人群中既有深耕技术转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市区两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既有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也有金融机构、企业的掌舵人。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因“创新”二字在此交会,让这场仪式成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的平台。

“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是我们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三级调研员赵震在致辞中字字铿锵。他坦言,在当前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唯有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为此,高新区已做好充分准备——以最大的诚意倾听需求,以最优的服务解决难题,全力保障中心高效运营。

谈及合作,赵震特别提到与万硕集团的深度携手,期待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产业赋能、知识产权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这番话不仅展现了政府的开放姿态,更传递出对市场力量的充分信任。

与会人员为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超级纽带 串联创新桥梁

“技术转移中心不是简单的‘中介机构’,而是要成为串联创新要素的‘超级纽带’。”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祝云辉这样定义中心的角色。在他看来,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成果”与企业的“生产车间需求”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而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填平这道鸿沟。

据介绍,该中心将聚焦三大核心功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在此基础上,搭建覆盖“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平台,让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科研力量、企业的市场嗅觉、金融的资本活水形成合力。具体而言,中心将围绕亳州中医药、白酒等特色产业需求,提供从技术评估到项目对接、从金融支持到市场拓展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我们要做的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祝云辉举例说,比如某中药企业在提取工艺上遇到瓶颈,中心会第一时间对接相关高校的中药提取实验室,同时引入知识产权机构做好专利布局,联系金融机构提供研发资金,让企业的技术需求得到全方位响应。

仪式现场,东南大学物联传感与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带来了主题演讲,分享了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经验,探讨了亳州高新区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路径,并对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前景表示高度期待,更为亳州高新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未来三年,我们要交出这样一份答卷:招引、孵化50家科技企业,培养技术经纪人不低于100人,申报知识产权300件,挖掘有效技术需求150项,完成技术转移转化60项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超6000万元。”祝云辉公布的这组数据,让人们看到了该中心的雄心与底气。

这组目标背后,是对区域发展的深刻考量。50家科技企业将为亳州高新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100名技术经纪人将成为活跃在创新市场的“催化剂”;300件知识产权将夯实区域创新的“护城河”;60项技术转移转化将直接推动产业升级;6000万元技术交易额则意味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我们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成为有担当、有温度的企业公民。”祝云辉的这句话表达了该中心的社会责任感,即在为地方经济贡献税收的同时,更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善民生。

科技创新 绘就发展蓝图

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并非偶然,而是亳州高新区长期深耕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翻看亳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展现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研发投入方面,高新区建立企业研发费用“一对一”辅导机制,像“管家”一样帮助企业规范研发费用核算。上半年,全社会研发费用上报达11亿元,同比增长23.6%,总量位居全市第一。这笔投入如同“创新基金”,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实保障。

项目培育上,高新区精准施策,开展重点企业创新需求摸排,像“猎头”一样为企业匹配适合的科技项目。上半年组织申报省科技进步奖2家、省科技攻坚项目8家、同心科创项目2家,让创新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果。

成果转化方面更是亮点纷呈。通过参与安徽“双创汇”亳州行动,高新区成功签约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0.27亿元,其中从外部吸纳10.08亿元,仅长三角高校就贡献了1243万元的技术成果,展现出区域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高企培育同样势头强劲。高新区建立了“初创-成长-领军”梯度培育库,旨在像“育苗”一样呵护企业成长,首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家,第二批9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基因”。

创新平台建设也同步推进,指导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企业研发中心4家,让创新有了“根据地”;人才工程上,深化“校企双聘”机制,认定“科技副总”企业3家,为企业装上“智慧大脑”。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医药成果展示、义诊及法律宣传等活动,进一步让科技创新走进寻常百姓家。

站在新的起点,亳州高新区已擘画好下半年工作蓝图,让创新动能持续释放,让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科技工作将聚焦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计划组织2场对接活动,促成校企“联姻”;完成6个自筹项目验收,让科研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举办“人才高新行”对接会,为区域发展招揽更多“千里马”。技术合同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高企申报培育等工作也将同步推进,政策奖补资金申报程序将启动,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从技术转移中心的揭牌启航,到上半年工作的扎实推进,再到下半年的清晰规划,亳州高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产业升级为墨,在皖北大地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这里的每一项举措、每一组数据、每一个目标,都在诉说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唯有创新不止,才能行稳致远。未来,亳州高新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