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横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间,皖北人最深刻的印记就是“上河工”。那个时候,挖土机还没有出现,要挖一条人工河流,与当年开凿京杭大运河无异,全靠人力。少年时,常记得每到初冬,祖父、父亲、叔父及众乡邻都要拿着铁锹、铁锨、柳条筐诸具,去上河工。印象中,听他们说到最多的一条河流是:茨淮新河。这条连接茨河、芡河和淮河的人工河,足足挖了十年,才彻底贯通,成为淮河平原上一条宝贵的人工水利设施,至今泽被江淮。

也就在祖父辈们挖掘这条茨淮新河的初期,在一处工地上,一把铁锹掘下去,被一个硬物阻挡,从侧边掘开一看,是一个业已白中泛黄的巨大“骨头”,该骨头硕大横长,约有两米之距,一开始很多人以为是“龙骨”,后来,随着众多的头骨、骨架等出土,经专家鉴定,这是古菱齿象的化石,而那两根硕大的“龙骨”,恰是古菱齿象的象牙。

古菱齿象,性格温顺,与人和善,象牙上长有菱形花纹,故名。因为该象群于远古时期长时间在亚洲的淮河流域活动,又称之为“淮河象”。古菱齿象的化石今陈展于安徽省阜阳市博物馆,进门处,两根硕大无朋的古菱齿象牙横亘于展柜中,在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幽微远古之光,可谓镇馆之宝。

淮河流域竟然曾经生活着象群?

没错,提及淮河象,就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禹。大禹治水之后,于蚌埠的禹会村(今名),会盟逐个族群,把天下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淮河流域就是古豫州的所在地。在古豫州人的长久认知里,豫州位于天下之中,这里长时间气温温润适宜,水草丰美,加之大禹治水以后,这里千里沃土、万里平原,区域内河网密布,较适宜人和其他动物的居住和繁衍生息。于是,在古豫州就诞生了一个执象游牧的族群,即放牧象群的族群,这个族群称之为“为族”。我们看到“豫”和“为”的甲骨文汉字写法,皆为象形文字:一个人牵引着一头象。足见,此地此族群正是和古菱齿象相关。

象牙横亘之处,古豫州的版图被咬紧。毋庸置疑,古豫州当时的辖制版图之广,《禹贡》记载“荆河惟豫州”,大致位置以山川为界,在荆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与黄河之间。直至东汉时期,豫州还下辖颍川郡、汝南郡二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四国,县97个。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等区域,治所为谯(今安徽省亳州)。为何治所为谯?想必这与当时东汉王朝一个渐渐兴盛的家族不无关系,那就是曹操家族。历经数代经营的曹氏家族,在整个东汉王朝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到了曹操这一代以后,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为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东汉时期,谯郡区域水草丰茂、湿地遍布,泽国常有许多猛兽出没,据传,少年时期的曹操曾在涡河斩蛟为民除害,时至今日仍在很多当地百姓之间口口相传。先前以为此桥段也只是传说,后来再想,古豫州曾有古菱齿象之类的庞然大物,就不足为奇了。沧海桑田,随着气候的变化,此地逐渐不适宜象群生活,象群就开始南迁。古豫州的人也逐渐失去了象群,结束了奔波流徙的生活,在黄淮平原之间定居下来。后来,关于执象游牧的先辈,只是代代相传的故事了。但有一个细节,商朝以后,臣子们上朝手里持着的笏板里,仍藏着这个族群的秘密。那个时期,笏板多用象牙做成,而此象牙,正是古菱齿象。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