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地上一座城 地下一座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它居淮河之北,尽显中原气象。

涡水汤汤,连通南北东西。“立体筑城”,守护一方安宁;“千年药都”,福泽天下苍生。

当历史的烽烟散去,这座被时光偏爱了千年的古城,用一砖一瓦诉说沧桑,以一草一木延续辉煌。

这就是安徽亳州。

1800多年前的“城市代言人”

亳州火车站,作为京九铁路从北进入安徽的第一大客运站,是连接中国南北大交通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每天共有24个班次的火车,近4万人会途经亳州。

如果游客们选择亳州为旅途的终点,当他们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亳州人,正是高达11米的“曹操”。

1800多年来,曹操作为亳州的“城市代言人”,让亳州家喻户晓。这里,是曹操人生的起点,也是沟通中国南北交流往来的重要节点。

一位亳州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个纠正自己家乡名字的时刻。“亳”与我们常见的“毫”的区别,其实只是一个短短的横。但正是这小小的差别,隐藏着亳州古城数千年来的生存智慧。

“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上部为“高”字的省形,象征高处、高地,下部为“宅”字,代表房屋、居住之所。为什么居高而建?这与亳州古城的地理环境高度契合。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但从地图上看,亳州如同一个楔子一样,三面都被河南“包围”,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涡河,一路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亳州全境,这是中国古代连接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河道。亳州成了古代中原南下江淮、东进沿海的重要通道,自古便被誉为“南北通衢,中州锁钥”。

亳州作为连接中国南北的门户,防患洪水、抵御外敌,如何择高地而居,成为古城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地上地下 千军万马

一座深埋地下2~7米的迷宫,相传曾是守城军队的藏兵洞,被亳州人称为“曹操地下运兵道”。今天经确认的长度为4500多米。

进入运兵道,青砖砌成的甬道,平均高约1.7米、宽约0.7米,仅容一人通过。

古人是如何在这狭窄的空间内,调动千军万马的?

上下双层道,这是来自于近千年前的“立体交通系统”。在局促的空间内,上层通道高1.5米,可供传令兵躬身疾行;下层主道高1.6米,可容全副武装的士兵列队全速通过。在地下运兵道的调度之下,守军可能出现在城中的各个角落,营造出兵力无穷的气势,构筑了一个立体的战争体系。

许多亳州人坚信,如此精妙的地下防线,必定出自他们那位足智多谋的“老乡”——曹操之手。

但经过考证,考古学家认为今天所见的运兵道主体结构为宋元时期所建。其真正的始建年代,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通过全息影像技术,我们发现了运兵道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些深埋地下的甬道,以老城的大隅首为中心,呈“十”字形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方向延伸,四通八达的网络布局,与地上的古城构建起一套紧密呼应的防御体系。

冷兵器时代的“打工人”

亳州博物馆里,有一个展厅,总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这里收藏着近600块文字砖,它们来自于1800多年前的曹操宗族墓群。

这里的一块块砖上,隐藏着另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亳州。这些砖上,有人名、数字、时间和心情。

老张握着树枝在砖坯上吐槽“作苦心丸”“加班没补贴还得拼命干,宝宝心里苦”;老王刻下职场心得:“作壁正独苦”“当奈何”“搬砖好累,可我又能怎么办呢”;“沽酒各半各”,工匠们结束一天辛苦的劳作,相约小酌,兴致勃勃地商量着AA制分摊酒钱。

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是1800多年前古城工匠留给今天的礼物,他们将生活的烟火刻进砖石之中,写下冷兵器时代最硬核的施工日志,也留存着柴米油盐的温度。

2.4万余斤铁旗杆让这里成为最醒目的商业地标

亳州古城的北关街区,是中国明清时期商业街市的代表,现有33条历史街巷,大多以行业命名,一街一市,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

鼎盛时期,中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不仅百业兴隆,还拥有票号,一举成为涡河流域的经济中心,构建起精打细算的商业江湖,被古人誉为“小南京”。

数百年来,每当风起的日子,在亳州北关的涡河南岸,都会响起铃声,声音来自山陕会馆前的两根铁旗杆。

它们造型独特,高约16米,重2.4万余斤,被精心设计成5节,还装饰有3层方斗,每层都挂着4只玲珑的铁风铃。

24个铃铛,与二十四节气相契合,涵盖一年四季。方斗则象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是一个美好的期盼,同时也让山陕会馆成为北关最醒目的商业地标。

山陕会馆,始建于公元1656年,近3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让它成为亳州北关规模最大的商业会馆。

山门左侧的一处砖雕,讲述的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工匠们生动刻画了这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场景。最里层的诸葛亮在卧榻之上酣睡,外层的童子烧水沏茶,他身旁的水桶虽仅有2厘米长,却被精心雕刻出水波纹的形状,凝固的瞬间让人们感到时间的流淌。

在仅数十平方米的面积之上,忠、孝、节、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被巧妙地布局在每一寸空间,时刻提醒着往来于此的商贾,何为立身之本,何为生财之道。

“药不到亳州不齐”

每年5月,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时,亳州的芍药花便到了绽放的时节,这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信号,药农们知道一年一度的采收季即将开启。亳州拥有30多万亩的芍药种植面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白芍道地产区,每年约5万吨芍药输往全国。

在中医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

但没有人知道亳州为什么以中医药闻名于世,难道只是商路的便利?或许这其中还隐藏着其他的秘密?

亳州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的平原地带,涡河冲积而成的沙壤沃土,因为疏松、透水性好等特点,为药材生长提供了最佳的自然条件。明清时期,亳州依托涡河运输药材,涡河也因此成为药材运输的“黄金水道”。

近年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常年种植中药材有40余种,是《中国药典》中“亳”字药材的源地。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9月15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跟随《文脉春秋》感受安徽亳州金戈铁马的豪迈、商通四海的智慧和悬壶济世的仁心。

(责任编辑:唐梓瑜)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