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战高温 亳州高新区织密抗旱保收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月的亳州高新区,玉米叶卷着焦边,大豆苗蔫得直不起腰——持续20多天的晴热高温,让亳州高新区农田集体“喊渴”。但在亳州高新区十九里镇,新打的水井正“哗哗”往地里送水,村民王大叔抹了把汗:“多亏了5月底就打好的井,玉米苗总算喝上了‘救命水’!”

面对高温“烤”验,高新区早谋划、快行动,以“预”字当先筑牢抗旱防线。早在5月底,高新区便将抗旱防涝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提前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同步启动土壤墒情动态监测,联合各社区管理中心、十九里镇对辖区灌溉用水井缺口展开拉网式摸排,精准掌握农田“缺水清单”,为科学调配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6月底,高温持续加码(截至7月23日,日最高温超37℃天数达21天),高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果断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建立“指挥部+社区+村”三级联动机制。管委会同步出台打井补助政策,激发基层抗旱主动性。“老乡,这片玉米叶有点蔫,得赶紧浇!”连日来,亳州高新区各社区管理中心和十九里镇分管领导、包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白天协调水源、丈量墒情,晚上走村入户宣传节水技巧,“打破‘靠天等雨’思想,能浇一亩是一亩!”

在干部带动下,群众抗旱积极性高涨。截至目前,农业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社区管理中心、2个社区、11个行政村已累计上报新打水井380眼,覆盖农田1.2万亩,有效缓解了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干渴”危机。

“抗旱保收,关键在‘早’。”高新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跟踪墒情,动态调整水源调配,确保秋粮稳产丰收。(吴骞)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