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沃土 书写青春答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几年前,我来到涡阳县楚店镇三里赵村,将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用汗水浇灌乡土,用行动践行初心。在这里,我深切体会到“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内涵,也深刻认识到基层是青春的练兵场、成长的沃土。

以“枝叶关情”之心,做乡村振兴的“贴心人”

初到三里赵村时,我对“脱贫攻坚”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直到第一次走进脱贫户赵大爷家中,看到墙上褪色的帮扶责任牌、桌上堆放的慢性病药盒,听到他用沙哑的声音讲述“以前看病借钱都难,现在住院能报销一大半”的经历,我才真正明白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巩固”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在每周的入户走访中,我逐渐摸索出“三个一”工作法:核对一遍政策落实清单、记录一本民情日记、解决一件急难愁盼。当帮助因残致贫的孙大姐申请到公益性岗位,看到她眼角的泪水化作笑容时;当协调农技员为种植户解决西瓜滞销问题,听到村民说“大学生干部能顶事”时,我深深感受到,基层工作需要的不只是热情,更需要将心比心的温度。

在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收缴工作时,面对群众“钱袋子紧”“政策看不懂”的困惑,我创新推出“方言大白话”讲解模式,把晦涩的政策条款转化为“住院能报多少”“养老金怎么算”的直观案例。针对留守老人行动不便的情况,我和村“两委”成员组建“流动服务队”,走村串户,让村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当得到村里年迈的爷爷奶奶的夸奖时,我更加坚信:服务群众没有捷径,唯有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细。

以“守土尽责”之志,做基层治理的“守护者”

秸秆禁烧期间,我和巡逻队员顶着烈日穿梭在麦田间,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技术指导员。面对部分村民“烧了省事”的传统观念,我们不仅要讲环保法规,更要算经济账:联系饲料厂收购秸秆,让“废料”变“现金”。当看到成捆的秸秆变成资源、蓝天白云下再无烟雾缭绕时,我深刻理解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我领悟到“法理情”融合的智慧。处理宅基地纠纷时,既讲土地管理法的刚性约束,也请村中长者追溯“老地契”的历史渊源;化解家庭矛盾时,既用民法典明确权利义务,也用“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美德化解心结。平安夜巡时的手电筒光亮,防溺水宣传时在塘边树起的警示牌,交通安全劝导站挥动的小红旗……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正是筑牢基层治理防线的基石。

以“向阳而生”之姿,做青春力量的“传播者”

在防溺水宣传中,我联合村“两委”打造“红领巾护水小队”,让孩子们从被保护者转变为安全宣传员。这次创新尝试让我明白:青春力量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善于点燃更多火种。我更加坚信:青春该有的样子,就是既能扎根泥土,也能仰望星空。

在参与“六一战略”具体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亳州“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定位与三里赵村发展的同频共振。协助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那些反复修改的申报材料、多方协调的沟通过程,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具象认知——它不仅是宏大的蓝图,更是田间更宽的机耕路、沟渠更清的灌溉水。这让我真切感受到:青春奋斗的价值,就在于成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者。

以“知行合一”之践,做初心使命的“答卷人”

在三里赵村的700多个日夜,我用双脚丈量了8个自然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笔记本记录了238户群众的冷暖诉求。从听不懂方言的外来者,到能熟练运用“管(行)”“可照(可行)”等当地土话的“准村民”,改变的不仅是语言习惯,更是思维视角。那些在秸秆禁烧指挥部通宵值守的夜晚,那些调解成功后被硬塞到手里的“甜蜜节儿”,那些防汛抗旱时与村民并肩挖渠的身影,都在不断印证: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这片承载着梦想的热土上,我将继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根基层,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锤炼本领。把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具体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亳州篇章贡献绵薄之力。因为我知道,当每一粒青春的火花都照亮乡土,汇聚成的必将是璀璨星河!

(作者系涡阳县楚店镇四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赵菲菲)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