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援藏公证员的高原“答卷”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2025年3月15日,当石文第一次踏上西藏山南的土地时,剧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彻夜难眠。但办公桌上堆积的卷宗和窗外藏族同胞们热切期待的眼神,让这位来自亳州市司法局的公证员毅然站起身,推开了公证处的大门。从那一刻起,她的使命便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西藏,每一份公证书都承载着高原生活的重量:它可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场承包合同,是维系家庭和睦的遗产继承文书。而最令石文刻骨铭心的,是那次深入玉麦乡的艰难跋涉。隆冬时节,山南市公证处接到来自隆子县玉麦乡的证据保全公证申请。因施工单位未按约定完成项目移交,建设单位权益受损,急需公证来避免损失扩大。石文和同事们毅然踏上了前往玉麦乡的征程。途中,暴风雪突然降临,车辆在半山腰打滑,旁边便是万丈悬崖,危险重重。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相互鼓励着,小心翼翼地前行,历经数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抵达目的地。来不及休息,他们便立刻投入工作,一手持摄像机,一手打雨伞,在风雪中精心保护设备,顺利完成了证据保全工作。当石文冻得通红的双手最终将公证书递交给当事人时,对方眼中闪烁的信任与感激,瞬间融化了风雪的寒意。返程回望,“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八个大字在风雪中巍然矗立——那一刻,公证的意义如阳光穿透雪雾,清晰照见家国相连的庄严图景。

为了让法律的温度抵达高原每一个角落,石文和同事们带着藏汉双语宣传册,走进偏远牧区。100余份资料在帐篷间传递,2场法治讲座在牧场上开讲,50多次耐心解答在酥油茶香中完成……他们不仅是法律的诠释者,更是法治意识的播种者。石文深知,公证的价值不仅在于程序正义,更在于心与心的交融。她尊重每一份独特的民族习惯与信仰,在藏语问候和糌粑分享中,公证员与藏族同胞的情谊如青稞酒般醇厚。走进当地同事家中做客时,藏族阿妈递上的热茶暖了她的手,也暖了她的心——正是无数这样平凡而温暖的时刻,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情谊从字句化为真切的生活。(孟龙)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