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亮一盏灯火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夜深了,教学楼渐渐安静下来。走廊尽头的那间办公室,却依然亮着柔和的灯光。我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向里望去——林老师正坐在电脑前,镜片上反射着屏幕的微光,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

十五年过去了,这个场景既熟悉又陌生。依然是那个伏案工作的身影,只是桌上的煤油灯换成了护眼台灯,红钢笔变成了电子笔,厚厚的一摞作业本变成了发光的平板电脑。林老师偶尔会停下敲击,揉揉太阳穴,端起桌上的保温杯抿一口茶。那侧脸在灯光下,分明多了许多岁月刻下的痕迹。

记得高三那年,我家遭遇变故,几乎要放弃高考。那个晚自习后,林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别说什么拒绝的话。”她身后的窗外正下着秋雨,办公室里灯光明亮,照着她眼里的真诚。“你只需要向前走,别回头。”那句话,那盏灯,照亮了我最黑暗的一段路。

门轻轻开了,林老师惊讶地看着我:“怎么回来也不说一声?”她引我进屋,办公室里的陈设简单而现代:书架上除了教育理论著作,还有几本编程入门书;墙上挂着电子白板,旁边贴着一张二维码,下面写着“在线答疑入口”。

“批作业呢?”我看着亮着的平板电脑。

“现在叫线上批阅了。”林老师笑道,“这帮孩子,交上来的作文都带着表情包。”说着自己也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阳光下的涟漪。

她点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地分类着历年学生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这是张晓,你那届的,现在在做人工智能;这是李婷,去年刚从北大毕业,给我寄来了这件毛衣。”她指着身上那件略显宽大的针织衫,语气里满是骄傲。

桌上的手机忽然亮起,一条消息弹出:“老师睡了吗?这道题我不太明白。”林老师熟练地点开图片,用电子笔在上面标注起来,录制了一段简短的讲解语音。

“现在的孩子,半夜十一点还在问题目。”她摇摇头,眼神里却没有丝毫厌烦,“比你们当年还用功。”

夜深了,我起身告辞。林老师执意送我到校门口。路灯下,她的身影被拉得很长。走到校门处,我回头望去——她那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整栋暗下去的教学楼里,像一颗不肯休眠的星。

忽然明白,时代在变,教学的方式在变,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那盏灯下,永远有人为你守候;那灯光,永远为你指引方向。

回家的路很亮,城市灯火通明。但我知道,在所有光亮中,有一盏灯最为特别——它不照亮高楼大厦,不点缀繁华街道,只照亮一个个前行的梦想。

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今夜,有多少这样的灯火正在千千万万个校园里亮着?它们或许不耀眼,却足以照亮一个国家的未来。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如灯火般的老师们。光在,希望就在。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