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漠到雪原的“播种者”——记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利辛县第一中学教师侯纯广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学们,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它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9月4日,在利辛县第一中学高一(44)班的化学课上,侯纯广正专注地讲着课。

“从西藏回来才一个多月,现在说话之前还习惯于深呼吸一下。”结束了三年援藏工作的侯纯广,经过短暂休整,又站回熟悉的讲台。

30岁援疆,41岁援藏,记者眼前的这位文质彬彬的男教师,清瘦、眼睛明亮。他用数年时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播撒希望的种子。他说:“我愿做一辈子的播种者,静待花开。”

9月10日,侯纯广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9月4日,利辛县第一中学老师侯纯广在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点。王珂 摄

做一粒细腻坚韧的“沙子”

一粒不起眼的沙子,看似渺小,但在基建不可或缺。

生长在教师之家,爷爷是村里受人敬重的小学校长。童年时,侯纯广常看见学生们成群结队前来看望退休后的爷爷。“那种被学生记住、被需要的温暖,让我觉得教师特别神圣。”

大学时,侯纯广曾想填报远在新疆的石河子大学,虽未如愿,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念头,早已悄然埋在他的心里。2010年春夏之交,安徽省计划选派首批援疆支教老师的消息传来,29岁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知道,和田的孩子需要老师,而我的梦想,也在那里。”

如愿以偿的侯纯广于2011年2月到了和田实验中学。乍到新学校,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好像永远吹不尽,空气干燥让嘴唇开裂,教室窗台总覆着一层细沙。既已是大漠一员,他便用起了“大漠一粒沙”的网名,而且一直使用至今。

侯纯广感觉自己就是那落在窗台上的沙子,渺小,却有着一具坚韧的身躯。他亦如沙子一般,有着一颗细腻呵护孩子的心。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首道难关。侯纯广带的双语班学生普通话不好,化学基础弱,课堂纪律也不尽如人意。

他尝试用奖励代替批评,试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他放慢语速,把化学术语转化成生活用语——用“馕”和“芝麻”比喻原子结构,“电子就像芝麻镶在馕上”。这些小改变,悄悄拉近了他和孩子的距离。

援疆期满时,他原本可以回家团聚,却主动申请延长半年。他要抓住最后的时间,帮学生突破化学薄弱点,“教学计划还没完成,我不能一走了之”。

离别那天,学生们把写满祝福的纸条塞进他的课本。字迹稚嫩,甚至有拼写错误,但每一张都真挚动人。一位学生写道:“老师,我还没来得及教您唱维吾尔族歌曲呢。”

这些纸条,侯纯广至今保存着,是他教学生涯最珍贵的礼物。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孩子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为教师,有的回乡建设边疆。他们偶尔发来信息,说一句“老师,我现在过得很好”,就让他觉得一切值得。

侯纯广援疆时,孩子才出生20天;待他一年半后归来,孩子已会蹒跚走路,却不认识他,脱口喊“舅舅”。妻子胡娜笑着说:“一转眼间,孩子就长大了,现在都上初三了。”说着眼眶微红起来。

用纯粹的爱浇灌“格桑花”

“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侯纯广的座右铭。

2022年8月,侯纯广响应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号召,奔赴海拔3700米的西藏山南二高。其实早在2019年,侯纯广就申请过援藏,那时他刚从新疆支教回来七年,“当时体检过了,但没选上。再次申请时,我以为又没希望,结果选上了”。

在山南二高,他既是学校的化学老师,还担任教务主任职务。当地教育基础薄弱,很多学生连化学符号都不认识。但他始终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学生巴桑美朵性格内向、化学基础差,上课不敢举手,被点名时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侯纯广课间找她谈心,给她“开小灶”,对她的点滴进步都予以鼓励。渐渐地,巴桑美朵不仅能大声回答问题,还会主动提问,人也开朗起来。

2108班很多学生来自牧区,假期难以回家。侯纯广就利用周末给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把枯燥的知识融进生活故事;他借鉴利辛一中的管理经验,想方设法帮助教师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他还研究当地俗语,琢磨出一套“普通话+化学术语”教学法,让孩子听得懂、学得进。

“我们不能只教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孩子们点亮梦想之灯。”课间,他常和学生们聊天,讲祖国的辽阔、民族团结的重要,讲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孩子们在等我,我不能倒下。”在西藏,经常锻炼的他依然逃不了高原反应。头疼、失眠、气喘,每晚只能断断续续睡三四个小时,但他从未耽误一节课。

学生巴桑次仁来自单亲家庭,平措占堆的母亲常年患病、家庭经济困难。侯纯广主动与他们结对,不仅辅导功课,还给予物质帮助。“老师的一句鼓励、一顿热饭,也许就能点亮一个孩子的未来。”侯纯广说。

去年,他所带的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2108班,44名学生全部考上本科,其中31人进入重点大学,创下学校高考历史最好成绩。2108班班主任珍措说:“侯老师功不可没。”

毕业前,纯朴的孩子们送给他一个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意为吉祥长寿。“‘扎西次仁’老师,您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老师!”那一刻,侯纯广湿了眼眶。

作为教务主任,侯纯广从备课、上课、批改、考试等环节激发教师热情;他主动担任山南市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开展专题调研、示范课和听评课,与藏族教师顿珠群宗结成师徒,做好“传帮带”,助力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隆子县三代人接力培育,建成了绵延40余公里的沙棘林带。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等待,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侯纯广说,自己只是支教几年,而当地老师从毕业就在那儿付出,“他们播下的种子更多。”

“知心大哥”的温情守望

寒来暑往,春华秋实。从皖北平原到昆仑山下,从沙漠边缘到雪域高原,侯纯广用十余年光阴诠释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他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援疆、援藏的背后,是妻子胡娜默默地支持。

援藏期间,胡娜带孩子去山南看望丈夫,本想领略“壮美风景”,却被严重的高原反应击倒。当她看到丈夫简单的宿舍、缺氧的课堂时,终于明白那句“一切都好”背后,藏着怎样的坚持。

妻子有时还会给他一些教学上的建议。“他有时抱怨不知怎么教边疆的孩子,我就提醒他说话慢一点,一个字一个字说。”胡娜还建议他录音自查、调整语速。

侯纯广在外支教,胡娜一人承担家庭重担。孩子生病、手术、升学,都是她独自面对,“我不是没有抱怨过,但我知道他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在家乡利辛县,一些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敏感自卑。为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侯纯广不仅深耕化学教学,还主动考取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成为学生信赖的“知心大哥”。学生晓晓(化名)家庭困难,他悄悄帮她申请补助;一位孤儿学生自卑,他特意安排她与开朗的同学同桌,悄悄嘱咐“多带带她”。

“侯老师说过,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这句话给我很多力量。”2015届学生、银行职员李梦雅说。

有人说侯纯广傻——沿海学校高薪聘他,他却回到贫困家乡;两度援边,牺牲与家人相伴的时光,但他从不后悔。他说:“教育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你看那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最好的回报。”

如今,回到利辛一中的他,常在课堂上分享边疆故事。学生们说:“侯老师让我们明白,家国情怀不是口号,是行动。”

由于成绩突出,侯纯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并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坚守教育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在边疆默默奉献的人。”从教20年的他说,边疆需要内地的老师带去先进教学理念,“等儿子考上大学,我还想去支教。”

“师恩如山,教诲如灯,愿您教师节快乐,生活幸福安康!”“课堂上您认真讲解的模样,课后耐心答疑的身影,都深深印在我们心里,感谢您的辛勤付出。”……昨天是教师节,侯纯广的手机里又涌进一条条来自边疆的祝福。如今,那些曾被他用知识与爱心滋养过的“小白杨”和“格桑花”,正茁壮成长、悄然绽放。(汝平 任雷)


侯纯广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日复一日地默默坚持,是一顿热饭、一句鼓励、一次次“开小灶”,是一个普通教师两赴边疆的执着。

从皖北平原到雪域高原,侯纯广用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播种者”的内涵。在新疆、西藏工作期间,他不仅带去知识,更点燃希望。在风沙漫天的和田、缺氧艰苦的山南,他用慢下来的语速、自创的“俗语化学”,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激情,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教育,需要耕耘,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他用跨越山海的行动证明——“最美”不在于讲台有多高,而在于眼光的广度、内心的温度。

又是一年教师节,让我们向每一位如侯纯广般在三尺讲台默默播种的教育者致敬! (任雷)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