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秋九月,夏日的炎热尚存一丝余温。

母亲打电话询问,中午吃什么?我思索片刻,回答道:“随便吧!”临挂电话前,我又补充了一句:“再买些荆芥凉调吧,这荆芥快下市了。”母亲稍显迟疑,又微微一笑,应道:“这孩子,连续几天都吃这个了。”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荆芥也就成了皖北餐桌上的宠儿,清热去暑,实为夏日养生佳品。荆芥,为何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荆芥可“散风热,清头目”,具有疏风解表、透疹止痒的功效。它是一种自带清凉的神奇叶子,主产于河南、安徽北部,是中原地区的特产植物,也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

咬一口荆芥,那脆嫩多汁的口感立刻驱散了夏日的暑气。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荆芥的味道曾让我非常排斥,那近似薄荷的清新气息,对我而言,却如梦魇挥之不去。无论是凉拌、清汤还是作为馄饨、面条的点缀,无处不在的荆芥散发着“上头”的味道,我起初是难以接受的。

每天中午我最爱吃母亲准备的夏日解暑佳品——凉粉汤。母亲从上午便开始制作,将粉嫩的凉粉切成细条,浸泡在酸醋汁中,伴着浓郁的蒜香,撒上荆芥,然后放置在桌上自然冷却。每次看到那盆凉粉汤,我都忍不住垂涎三尺,美中不足的是,吃的时候要先偷偷撇开荆芥,喝上几口,滑嫩的凉粉入口即化,瞬间缓解了夏日的炎热。偶尔不小心吃到荆芥,我总是皱眉,痛苦地将其吐出。我常常向母亲抱怨:“为什么又要放荆芥,我们能不能不放?”

“你不懂,荆芥才是凉粉汤的灵魂。”母亲微笑着,为我挑开荆芥。

岁月流转,流水的美食,铁打的荆芥,餐桌上荆芥的各种形态依旧存在,凉拌荆芥、荆芥炒鸡蛋、荆芥汤……而我,却将荆芥列入了可选择性食物的“黑名单”,避之唯恐不及。

多年后,离乡背井外地求学,寒暑假成了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冬日里的热汤,夏日里的凉菜,都是回家的期盼。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凉菜灵魂伴侣的“荆芥”,也变得格外亲切可爱。慢慢地,我开始尝试这种味道,它有着薄荷般的清香,清冽的甘爽,直沁心脾;又仿佛冰镇的伏尔加,散发出独特且强烈的冲击力,涌上心头。在清爽与强烈之间,我选择了接受这个冲击味道,并且越来越喜欢这种清爽上头的感觉。

母亲告诉我,我们北方人不仅喜爱吃荆芥,还喜欢种荆芥,因为它好养活。房前屋后,随意找块土地,撒下种子,浇浇水、晒晒太阳,就能长出一大片。

听闻此言,我对荆芥融入日常生活的情景产生了深刻的标签式认知,单纯认为荆芥就是一种易生长、好生养的平凡叶子。直到有一天,朋友的抱怨改变了我的想法。

远在南方生活的朋友,跟我吐槽南方夏日的潮热,格外怀念家乡的荆芥。我天真地认为这有何难?如今交通便利,物流高效,想吃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然而,她却说,什么都好带,唯有荆芥不行。每次从亳州回去,她都坚持要带一袋子荆芥给南方的朋友尝尝鲜。特意亲手掐起带着露珠的新鲜叶片,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里,但神奇的事情,荆芥一离开安徽地区,原本挺拔的叶子就失去了精气神,变得萎靡不振,那股从泥土直抵餐桌的浓烈清香也逐渐消退。

不久后,朋友兴奋地发来一段短视频,还说她网购了种子,经过精心养护,荆芥已经茁壮成长。我对她的执着感到惊讶,也感慨游子对家乡味道的念念不忘。

等到荆芥叶子嫩绿,好友依照家乡的做法,一比一还原了家乡美食。拍了黄瓜,加入蒜末、香油、醋、盐等调料拌匀,最后撒上新鲜的荆芥,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在线。

后来,朋友很失望地告诉我:味道有点相似,但又有点不同,总缺少了家乡味道的“魂儿”。特别是离开了家乡土壤的荆芥,就失去了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清爽。不由得想起,“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大抵就是如此吧!

但如今,荆芥已成为我的日常美食,我也终于明白,是荆芥对这片土地的偏爱,它深深扎根于此,生机勃勃地生长,以它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家乡的味道与乡愁。荆芥,这普通的绿色叶子,不再是餐桌上的点缀,而是皖北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它是独属于皖北人的独特口味,更深深植入我们的心灵。荆芥亦是承载着满满的乡愁,成了游子远在他乡时魂牵梦萦的念想。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