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助你告别“悲秋综合征”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秋季深入,日照缩短、气温转凉,部分市民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精力不济、睡眠不佳等现象。亳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卢靓介绍,“悲秋综合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临床诊断名称,而是用于描述在秋季因自然光照减少、气温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疲劳感增强等。这主要与人体内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生物节律调整有关。为帮助公众更好地警惕和远离“悲秋”情绪的困扰,卢靓医师提出了以下4项调节方法:

1.强化光照与适度运动

建议每日保证不少于3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如清晨快走或傍晚散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光照有助于促进大脑血清素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同时,配合慢跑、瑜伽等适度运动,可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愉悦感。

2.优化日常饮食结构

注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如燕麦、瘦肉、菠菜等)和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核桃等)食物的摄入。这些营养素有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同时应避免过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减少因血糖剧烈波动导致的情绪起伏。

3.主动进行情绪管理与社交互动

避免长时间独处并沉溺于秋季的“萧瑟”氛围中,可通过阅读、养花种草等兴趣爱好积极转移注意力。建议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与家人、朋友的面对面交流或参与集体活动(如聚餐、兴趣小组),以增强社会支持感,减少孤独感。

4.保持规律作息与改善居室环境

尽量固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确保每晚7至8小时的充足睡眠,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此外,可对家居环境进行微调,例如使用暖色调灯光、适量摆放绿色植物,营造温馨、充满生机的室内氛围,弱化秋季带来的清冷感觉。

卢靓医师特别提醒,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已对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造成明显影响,则不应简单归咎于“季节变化”,建议主动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寻求专业评估与帮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朱虹娟 雷芳 方璐 刘文杰 整理)

(责任编辑:李惠惠)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