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的情绪 读懂孩子的内心

“成长心语·家长公益课堂”走进亳州市翰林小学为家长答疑解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当孩子遇到困难,焦虑、愤怒时,家长该如何回应?遇到孩子情绪问题时,家长该怎么读懂孩子内心?10月10日上午9点“成长心语·家长公益课堂”走进翰林小学,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看见, 读懂,才是爱》的公益讲座,引领现场家长和在线网友学习如何用“真正的看见”滋养亲子关系。

本次公益讲座由团市委、市教育局、亳州晚报社、亳州市心理学会联合举办,特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亳州高新区“教坛新星”李倩作为主讲嘉宾,讲座中李倩以什么是看见、“读懂孩子”“看见+读懂”的3个小指南为三个板块,分享了怎样读懂孩子行为密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了更好地让家长们感受孩子行为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李倩带领现场家长开展“情绪翻译官”游戏,几名家长扮演成“孩子”演绎发脾气、撕画、胆小不愿交流的情景,合作的家长通过语言和动作对几名“孩子”的行为进行反馈。通过观察发现,在家长用共情和安抚的语言进行反馈时,“孩子”发脾气或闹情绪的问题可以迅速得到解决。

“看到≠看见。看到的是行为表象,看见的才是情绪内核。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被父母看见时,他的‘问题行为’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那么该如何“读懂”孩子呢?通过现场的案例展示,可以了解到,孩子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对于现场家长疑惑的如何更好地看见和读懂孩子,李倩分享了一个有助于共情的“万能公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可以蹲下来首先描述行为,孩子拆解玩具,其背后是强烈的“认知发展与自我探索”本能,藏着具象化探索、能力验证、边界探索三大心理需求。然后猜测情绪,这句话是“帮孩子说出他说不出的感受”。最后给出支持,这句话是“在共情之后,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底气”。

讲座最后,李倩总结道,大家不需要做“完美家长”,只要愿意花时间“看见”孩子,花心思“读懂”他的需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交流不顺畅的情况。通过今天的讲座,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读懂孩子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亳州市翰林小学家长陈娇娇说。

目前,讲座回放已上传至“亳州晚报成长心语”视频号,错过直播的家长可随时回看。

据了解,“成长心语·家长公益课堂”将持续走进校园,聚焦家庭需求,若家长有育儿或心理相关疑问,可关注“亳州晚报成长心语”“共青亳州”微信公众号留言,主办方将结合大家的需求,邀请专家及时答疑解惑。(记者 李锦文 曾莹莹)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