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冬天,陈抟见村民个个衣衫单薄,冻得缩着头, 弓着腰,抱着膀,直打寒战。有次访友,走在路上,寒风刺骨,冻得手脚麻木,到了友人家,主人给他端碗小米热粥,他喝下去全身温暖。由此他想到如果把小米粥变成酒,会更祛风寒。于是他朝思暮想,采用当地盛产的红黏谷为原料,因为红色属火,黏谷是暖性,他创造性地经过多次实验,终于酿造成一种酒,这种酒饮之甘甜浓香,喝上几杯,顿时全身生热,心旷神怡,还能串皮活血,祛风驱寒,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当地年长农民以陈抟的小名取名,亲切地叫这种酒为“希熬酒”。因宋太宗赐号陈抟“希夷先生”,“希熬酒”又被尊称为“希夷酒”。
由于酿造工艺简单易行,在家乡亳州很快普及开来。在农村每到冬季,多数农户都酿造成坛成缸的“希熬酒”,成为亳州流行的村酒。还有一种“希夷药酒”,即在原料中加入几味中药,便成为“希夷药酒”,能治多种疾病。这两种酒流传千载,盛行不衰。
直到现在,人们每到冬天依然酿造成坛的“希熬酒”, 用于自饮、待客,或留几斤放常年做药引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