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为“珠” 街巷为“链” 打造中原第一老街景(一)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城市孕育了文化,文化繁荣了城市。历史文化是名城的生命基因、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重要元素--老街,则传承和凝结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发展变迁和人文信息。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亳州,老街是这个城市的重要内涵和标志性符号。而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房屋改造等因素,目前亳州老街只有北关一带框架存留较为完好,花戏楼和南京巷钱庄两个景点如两颗珍珠镶嵌其中,但是周围历史遗存、老式民居民宅却破坏严重。如何对这一带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如何以花戏楼、南京巷钱庄及其他待抢救景点为“珠”,以周围老街道为“链”,使街区与景点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如何筹资集智,抢救开发,修旧如旧,实现由“景点”向“景区”的跨越,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值得探讨的课题。

春藏深闺:独特价值待人认知

北关历史文化街区,大致东起席市街,西至明清街,南起和平西路,北止于涡河,占地约70公顷。作为典型的古商业和居住区,至今仍保存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较为完整的街道网络框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街道 北关商业发达,人们习惯沿街设市,因此街道较密集,时称“72条街,36条巷”。街区内道路曲折有致,空间活泼多变,很多尽端支路径直伸向涡河,使街区与涡河商贸相通,构成了街区灵透、自由的空间格局,是独具特色的皖北临水街区。明清时期,亳州因为北关加工、贸易、金融等行业兴盛而有小南京之称,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业氛围浓郁。街巷分工明确,“专市买卖”,许多街巷因“市”而得名。几乎每条街巷都有一个故事或传说,每个故事或传说都能够让人留连忘返(如八步六条街,一人街,迷人三条街等),能够成为旅游开发的鲜活看点和导游素材。

二、会馆 明清时期,亳州是全国四大药会之一,外地客商多云集于此,其中在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三条街,有药行、药号、药店一百余家,多富贵大贾。他们为了同乡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就集资建立了很多会馆,作为公议事务之所。因为百业兴旺,各行业都建有会馆,置庙产,建神灵,招主持,成为当时亳州一道独特的市井景观,丰富了亳州古商埠的建筑风格。全亳州有记载的大约有29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就是山陕会馆所在地,也是晋商在亳州活动的一个重要印记。。

三、钱庄 清末民初,全城有大小钱庄33家,分布在耙子巷、南京巷、白布大街、纯化街等商业区,并形成以耙子巷为主的金融中心。据亳州文史资料记载,钱庄始于山西和亳州,然后由山西、亳州往外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发展到北京、天津、沈阳、济南、郑州、广州等地称“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发展到汉口、重庆、成都、徐州,“银号”和“钱庄”并存,小的又称“钱店”。不管是“银号”、“钱庄”或“钱店”,其业务结算都是互通的。亳州南京巷万泰钱庄、三泰钱庄,北门大街同昌钱庄、裕通钱庄,以及纯化街的裕源钱庄都曾经非常红火。

可以说,北关的老街凝结了一定历史时期加工、贸易、金融业的兴起与衰落,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精致的缩影。

开发优势:

1、亳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使其老街区价值不言自显,而且其内涵与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2、老街区的花戏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卫视有“花戏楼新舞台”这一栏目,对老街的带动力、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老街区内会馆、钱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晋商文化(如花戏楼与南京巷钱庄)与徽商文化(亳州隶属于安徽,而且花戏楼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徽派风格)的交融与共存。而这两种文化都是中国典型的商业文化。

4、作为“线”,老街框架尚存,特色明显,底蕴丰厚;作为“珠”,街区内多个会馆和钱庄遗存文史价值非凡,尤其是有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等“珍珠”,在国内实属罕见,具有“以线连珠”的先决条件。

5、在地理区位上,亳州地处黄淮之间,中原腹地,老街旅游尚是空白,开发潜力巨大。可形成南与江苏周庄相呼应、北与山西平遥相娉美之势。

6、从“以线连珠”到“点线成面”,有利于亳州老街旅游区的建立,有利于品牌旅游的打造,有利于规模旅游业的形成,可以终结亳州只有旅游景点而无旅游景区的历史。(上)

风侵雨蚀:街区损毁让人扼腕

像泛黄的毛边纸的书页,如今亳州老街残缺却素雅。被当代民房挤压着的不大空间里,一些明清时期修建的晋商会馆,虽然残缺,却依然可以让人感到昔日的富丽和自信。一些残墙间百年老屋的骨架,支撑着长着杂草的屋脊,院落里偶尔可以见到被遗弃的老式窗棂或精美的砖雕,局促而又安静的在一旁躺着。这里生活着的多是老人,老街因他们而显得安祥而宁静。

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我市属于此批),针对旧城改建的热潮,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主要原因有: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概念及其保护内容不清晰。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个标准明显的弊端就是重个体传统遗产保护而轻城市整体文化环境保护。第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诸多不便。第三,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历史街区的现状条件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冲击,名城保护工作更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表面上是整个名城保护,其结果往往是只剩下“名城”招牌,历史街区却受到“建设性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旧城地段的建设开发再掀热潮。由于相关部门、开发商和群众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用一般的城市旧区拆建改造的方式,使得相对完好的历史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破坏。亳州老街也末能幸免,正在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渐行渐远,北关老街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回避。

一、管理缺位,随意性拆建 随着老街建筑的破旧损坏,加上原有的居住条件难以满足现有居民的生活要求,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选择了重建。在北关老街,多数居民保护老街意识淡薄。在住房改造中,多数人仅仅是从家庭使用和实用角度出发,除了考虑房产、城管、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约束之外,并没有人考虑文物保护以及房屋如何与历史文化街区相谐调的因素。除距花戏楼较近的地段之外,街区内很少有主管部门对此进行规范和宣传。至使老街两旁的房屋拆建随意性较强,老民宅被拆除,如耙子巷、何家巷、纯化街、炭场街,一些与老街风貌极不协调的新建筑随意建起,贴瓷砖、装推拉玻璃、涂各色墙体涂料的房屋破坏了老街的韵味。

二、短视开发,破坏性建设 老街区客观上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陈旧落后的现实,因此一些人往往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等同于一般城市旧区改建,甚至成为房地产商开发的对象。如明清一条街,所建道路和两旁的建筑盲目追求恢宏大气,但却与亳州历史原貌严重不符,破坏了亳州独特的民居特色。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卫士”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2001年到亳州时,曾对这里提出了严厉批评。还有在社区道路改造中,为解决居民行路难的问题,出于为民办事的美好初衷,社区办事处和基层织修建了一条条水泥路,却使老街原貌(依据历史应是砖墁路或石板路)被改变,反而增加了老街开发的难度和成本。这与名城保护的规划不细致、执行不到位有关系,也与社区群众名城保护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有关系。

三、破损坍塌,自然性毁坏 时间的久远使得老街区的老屋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因居住价值不大已经闲置,如果任其下去,则面临完全消失的命运。如老砖街北的一排老房破损严重,其中一座院落完整,主厅恢宏大气,房檐保存着精美的木雕,但房顶已有尺余大的漏洞,院内老房已坍塌;德政街有一处老房,房间布局独特,但房顶也已全部坍塌,只有梁框架在残墙上面。类似自然毁坏无人问津的老屋在耙子巷、南京巷、纯化街、何家巷等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保护难度:

1、基础设施不配套,街区内建筑密度大,整体高达60%,局部地段超过75%。

2、许多与历史名城相悖的新建筑破坏了传统建筑风格,为今后“修旧如旧”的开发设置了障碍,如老街区内水泥路、小洋楼、假古董的建设。

3、除花戏楼、南京巷钱庄两个景点外,老街区内其他文物景点几乎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被闲置搁浅,损毁严重。

4、1988年完成规划编制的《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虽然将北关老街区列为一级保护区。,但对于老街区的保护措施不够详尽具体,在执行上存在着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到位的现象。

5、老街区如果修缮,部分居民需分批向外分流迁移,但由于政府资金紧缺,搬迁难度较大。

6、历史文化街区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老街区的保护开发缺少大量基础性资料,政府决策缺少详实的依据。

(责任编辑:bzbsmmy)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