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为“珠” 街巷为“链” 打造中原第一老街景(三)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保护落实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重要的是落实。 

(1)严格控制老街区人口与建筑规模,采取老街人口逐步疏散至新区,控制新建筑高度和数量,做“减法”,不做“加法”。逐步摸索经验,不急于求成,做到既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又改造居民生活环境。

(2)维持原有的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和原有的城市社会生活形态,保留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内容。在严格保护和修缮老街区传统建筑和古街风格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商铺、搬迁居民,改变部分建筑的功能,抢救有价值的危房建筑,恢复或再现一些老药店、老作坊、老商号、老字号,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能体现亳州民俗文化的项目和有特殊才能的民间艺人,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引进。

(3)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历史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即使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维护修缮,也做到“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如苏州市在修复八字桥历史街区破旧不堪的民居中,整个街区16余万平方米建筑中有60%的古建筑得以保留,34.8%也是做到“修旧如旧”,并与整体风貌相一致。

●风貌的完整性。坚持以整体协调的风貌展现老街某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反映老街的历史脉络。在老街区内,以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纯化街的会馆(钱庄)、炭场街粮坊会馆等文物点为制高点,根据不同地段的环境状况,分别严格控制新的建筑物高度,逐步恢复“黑、灰、白”的建筑色彩基调,推动历史风格的回归;统一规划,将架空电缆和电讯线埋入地下,铺设砖墁路或石板路。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禁止修建形式、高度、体积、色彩与文保单位不协调的建筑物,使整个街区的环境风貌和谐、整齐、美观。从而把传统历史街巷和有价值的古建筑保留下来,把没有价值的建筑拆除,再补进具有传统元素的新建筑,使之成为和谐整体。

●生活的延续性。在老街保护中,除了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对居民外迁、疏散外,其余居民也都可以生活在老城区。同时利用腾出的空间,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可增设手工工场和与中药相关的商贸、文化等设施,经营药都的传统工艺品、地方名特产等。

●人文自然的融合性。北关老街区在历史上依涡河而兴,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抢救中,应结合“1468”战略布局,结合涡河治理工程,大力抓好城区涡河生态恢复工作,利用涡河治理机遇,启动沿河景观带建设。根据政府财力,突出解决沿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使涡河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生态相结合,与北关文化街区连成一体,构筑一条亲水景观带和生态文化走廊,突出“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结合老街文物古迹和旅游线路,种植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植物,构筑“天人合一、水街相依”,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商业贸易于一体的优美的滨水老街景观。

(4)由点到线,先易后难,以一到两条老街为试点,分步推进。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开发的艰巨性应作充分的预测,可以以一到两条街道为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按照“保护、整饬、暂留、更新”的办法,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分步推进。

●保护 就是保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并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善生活条件。“保护”是针对现状保存完好、对构成历史街区的风貌和主要空间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城市地域特色或代表某种特定建筑类型的建筑物、构筑物,即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较好的建筑,如何家巷、纯化街、炭场街的会馆及及钱庄。“保”的具体做法对于建筑的外立面要求是不可改变原来的特征与基本材料,必须按照原有特征、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修复,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对于建筑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必要的变动,如增加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等,以改善生活条件。

●整饬 “饬”带有强制性改正的含义,即根据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和要求,对沿街建筑的立面和形体上不符合历史风貌的部分进行强制性的整饬,减小它们与历史街区环境的冲突。整饬主要针对两类建筑,一类是局部改变但仍然保留部分原有风貌的传统建筑,对于这类建筑严格保护、修缮其特征部分,并以原有类型特征对其它改变了的部分进行整修、更新、更换和改造,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卫生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另一类是对于可以通过整饬使建筑风貌与历史街区整体建筑风貌协调的新建筑,这类建筑一般在体量上与传统建筑区别不大,但是由于建筑的材料、色彩、形式等原因与街区的风貌不协调,如建筑立面贴瓷砖、平屋顶、铝合金门窗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更换建筑构件、加坡屋顶、降低层数等手段,使这些建筑符合整个历史街区的风貌要求。

●暂留 即暂时维持现状,特以后条件成熟时拆除、改建。这是指对一些应该拆除的不协调的建筑,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无法进行拆除或改建,譬如八十年代以后建的一些多层、高层建筑。有人曾使用“保留”这个词,但容易误解成“永久的保留”或“合理保留”,这种说法是不妥的。保留不是因为合理,而是在经费等现实条件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按规划今后要拆除、改建。“暂留”可以理解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但不能改判,最终要成为完整的历史风貌。为避免歧义,用“暂”代替“保留”更确切些。

●更新 针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更新的手段有三种,第一种重建,即拆除后依据历史原貌重建历史上街区曾经存在的建筑,包括水泥路改成砖墁路或石板路;第二种是新建,即拆除后新建在风貌上与历史街区环境较为协调的建筑;第三种是拆除后不再建,根据功能的要求将空地更新改造为公共空间、环境设施、公共通道或绿化等。

(5)多元筹资,加快文化建设投资体制改革。

2002年在省建设厅等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市积极争取到250万元的资金对亳州北关历史街区进行规划和改造建设。2003年11月上旬花戏楼广场开始动工,工程总投资150万元。后又对北关历史街区咸宁街、兴隆巷、羊市街、门神街等街道进行改造,路面和供排水设施都得到更新,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但是这些并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也没有在恢复历史原貌,延续街巷传统韵味,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

政府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北关老街区的抢救和开发中,要逐步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除了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专项资金之外,还可探索多渠道筹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和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调动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的积极性。积极借鉴其他名城经验,建立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资机制,探索实行历史文化遗产实物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和开发经营,把引进民间资金与政府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在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进行探索。

(6)遵循统一领导、地方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尝试设立北关老街保护管理委员会,由城建、土地、房产、文物、旅游等部门人员组成,统一领导和监督老街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组织研究和拟定老街保护管理措施。

谯城区人民政府可设立老街保护管理处或老街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具体实施老街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以及综合执法。同时应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老街建设中来,开展老街社区(街道)与职能部门共建,按照“文化资源——职能部门——社区(街道)”的共管模式,实行责任负责制,管理到老街的每个角落,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古城保护、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创造者、享用者、承载者的主体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对亳州的赠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保护老街,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亳州城市文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年轮”仍在继续向前滚动,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统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既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又能给后人留下“历史年轮”不断前进的文化印迹。

(责任编辑:bzbsmmy)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