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樗”,实为楮树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臭椿。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

言下之意,“樗”树干疙瘩扭曲,树枝蜷曲,墨绳不加,方圆无取,连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木匠们也不屑一顾,确实没有什么用处。那么,这“樗”为何木,竟是这副德性?遂查阅字典。《新华字典》注释:樗,读[chū],樗树即“臭椿”。再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均注为“臭椿”。

庄学家们是怎样解释的呢?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樗,栲漆之类,嗅之甚臭,恶木者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樗,栲漆之类,嗅之甚臭,恶木者也。世间名字,例皆虚假,相与嗅之,未知的当,故言人谓之樗也。”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樗(chū初),落叶乔木,木材皮粗质劣。”李玉峰、李翊赫《庄子译注》:“樗(chū),俗称臭椿,质地粗劣的大树,其高可达20多米。”由此看来,从古至今学者均认为此处的“樗”为味臭、皮粗、质劣的“恶木”,这“樗”真是臭椿吗?

臭椿,大家并不陌生,在皖北地区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广大农村地区很常见,捉“椿蹦子”(斑衣蜡蝉)烧着吃、踩死讨厌的“臭鳖子”(椿象)的童年趣事几乎人人皆为,人人皆知。在农村,与臭椿相对而言的是香椿,香椿的嫩芽可做成菜肴,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被称为“树上蔬菜”。不过,香椿较少,臭椿较多,所以,臭椿被人们泛称为“椿树”。无论香椿、臭椿,木质都很优良,枝干通直,结构细致,纹理美观,防虫耐腐,是人们打制家具的首选木料,“非椿树不打婚床”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这样看来,那“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的“樗”,怎么都不像眼前的“臭椿”呢?

再查阅关于“臭椿”的资料,这一查,更糊涂了。百度搜索结果:“臭椿,原名樗(chū),又名椿树和木砻树,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属于苦木科,是一种落叶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以上,树冠呈扁球形或伞形。树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平滑,稍有浅裂纹。枝条粗壮。小枝粗壮。”“树干通直高大,树冠圆如半球状,颇为壮观。材质坚韧、纹理直,具光泽,易加工,是建筑和家具制作的优良用材。因其木纤维长,也是造纸的优质原料。”臭椿,分明是树中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呀,怎么会成了丑陋无比的加西莫多呢?

“樗”,会不会是“楮树”呢?记忆中,楮树往往生长在村庄沟边,常常是歪斜着身子,三把粗以上树干便炸开了,树枝也是歪歪斜斜,几乎没有笔直生长的。春季树上的“楮不挤子”(雄花花序)、秋季树上的“洋糖果”(雌花果实),都曾作为美食出现过。百度搜索,有这样的解释:楮树外貌虽较粗野,但枝叶茂密,且有抗性强、生长快、繁殖容易等许多优点,果实酸甜,可食用。仍是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尤其适合用作矿区及荒山坡地绿化,亦可选做庭荫树及防护林用。

在蒙城,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错封树王,气炸楮树”的故事。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陷害,被迫逃亡他国。有一天,重耳风尘仆仆来到一个小村庄,此时天已过午,早已饥肠辘辘。随从们找遍了全庄人家,结果一点食物也没找到。就在随从们失望之际,抬头看到沟边大楮树上挂着红彤彤的果子,遂采摘下来,递给重耳充饥。有了楮树果子的帮助,重耳和他的随从们度过了艰难时光。

后来,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想到了有恩于自己的楮树,遂下了一道圣旨,并派使者前往昔日逃亡路上的那棵楮树处宣旨,决意封楮树为树王。可当使者来到那里,原来的几棵树木已成为茂密的树林,认不出昔日的楮树了。使者看到一棵大椿树上还挂着果实,以为它就是那棵有功之树,于是把圣旨贴在了椿树身上,椿树便成了“树中之王”,这可把旁边的楮树气坏了,只听“嘭”的一声,一搂粗的树干炸开了。从此,人们争相用树王椿树做家具,制婚床,讨个吉利,而委屈的楮树便会气炸肚子,成为无用之木。

这就清楚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樗”应该是气炸肚子的楮树,而不是“通直高大”的臭椿!庄子作为蒙城人,利用楮树的这一特点,为自己的观点服务,非常自然。而不了解蒙城地方风物的人,机械地将“樗”等同于“臭椿”,使本来很好理解的情形和道理,变得疑点多多,矛盾重重,不自觉地带领年轻读者误入歧途,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再读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世间名字,例皆虚假,相与嗅之,未知的当,故言人谓之樗也”句,感叹先哲用语之考究。“人谓之樗”——是不是臭椿,我拿不准。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前人,告诉后人:“人谓之樗,实则为楮也。”

(责任编辑:雷芳)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