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历代文学作品总有他的身影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抟老祖是亳州谯城人,他不仅在哲学、易学、养生学等方面博大精深,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文学作品有《高阳集》、《钓潭集》、《三峰寓言》、《入室还丹诗》、《诗评》等,还写有诗词六百余首,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风格。他有不少描写自然山色,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文,生动自然,热情豪放。他的诗词境界很高,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反映出社会弊端和民间疾苦,语言流畅,雅俗共赏,言简意深,生动感人。

陈抟的学术思想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宋以来,历代诗人,包括显官、文人墨客,甚至皇帝和陈抟家乡后人,纷纷题诗纪念,歌颂陈抟这位伟大的哲人。

人类几千年来经受许多苦难,其人生所以不会绝望,文学起了重大作用。

陈抟的学术思想,迎合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求,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受到压抑而感到失意时,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忧郁,便自我陶醉,他们的灵魂亟需精神上的寄托,于是就在道教信仰中求得思想解脱。

文人借助文学包括民间文学,道教文学, 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弥补人格的缺陷。用语言文字,表达、抒发内心情感, 用《红楼梦》的语言表述,它既可“甄士隐”(隐藏真人真事),又可“贾雨村”(用假名假语叙事),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种文学作品。 诸如道教传说、故事、神话、散文、小说和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神仙传记”、诗词等。陈抟学术思想对中国戏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陈抟的史料、轶事中提取素材并同其相关题材糅合起来吸取营养进行创作,于是陈抟便成了历代小说家、戏剧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传奇式人物,被世人敬仰尊以为仙。这是民间信仰与社会需求因素形成的结果。

元代末年戏剧家马致远,大都(今北京市)人,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钱塘县尹,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目睹社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惨状,无力回天,心灰意冷,隐居田园,看破红尘,皈依全真道,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撰写元杂剧、元曲,直接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他在元杂剧即《元曲》中写出“西华山陈抟高卧”。可谓匠心独运,自然天成。是属于“神仙道化”剧之类。取材于《宋史·陈抟传》及庞觉《希夷先生传》,剧情基本上和史料相符,但也有增饰,甚至有虚构的成分。

《陈抟高卧》描写了他的睡仙生活,如第二折《梁州第七》:“从逢着那买卦的潜龙帝王,饶了个算命的开国功臣,便即时拂袖归山隐,全不管人间甲子,单则守洞里庚申,降伏尽婴儿姹女,将炼成丹汞黄银。思飘飘出世离群,乐陶陶礼圣参真,想他那乱扰扰红尘内争利的愚人,更和那闹攘攘黄阁上为官的贵人,争如这闲摇摇华山中得道的仙人。一身驾云,九垓八表神游尽,睹浮世暗中哂。坐看蟠桃几度春,岁月常新”。

这一段表白,把陈抟山中炼内丹、做仙人的悠闲自在描述殆尽,再与那些争名夺利的愚人、贵人相比,更显悠闲养生生活的优雅与超越情趣。

《陈抟高卧》又写道:“身安静宇蝉初蜕,梦绕南华蝶正飞。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长则是抱元守一,穷妙一义人占理,造玄机”。这是多么安闲自在的意境,这不是虚构的美景,而是陈抟睡仙生活的真实写照。

明初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元至顺二年(1331年)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元朝统治者荒淫腐败,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愤然弃官回乡。曾参加了张士诚起义抗元时的军事活动。

施耐庵深受道教及陈抟学术思想的影响,在其古典名著《水浒全传》中开篇写道:“西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一日骑驴下山,向那华阴道中正行之间,道路上客人传说,‘如今东京柴世宗(应为其子恭帝柴宗训)让位于赵检点(赵匡胤)登基。’那陈抟先生听到,心中欢喜,以手加额,在驴背上大笑,颠下驴来,人问其故,那先生道,‘天下从此定矣’。”

《水浒全传》第一回写道:“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且说太尉洪信奉旨去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禳灾,他挖开上清宫伏魔殿前镇妖井,放走了井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即是各自托生才有后来梁山泊一百零八将的因果。这些都有着浓郁的道教思想气氛。

明末熊大木(生卒年不详),福建省建阳人,编有大量通俗小说,在明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熊大木《杨家将》一书也有类似《水浒全传》陈抟大笑坠驴“天下从此定矣”的内容。

本书生动描写了北宋爱国名将杨业(杨老令公)及其子孙世代前赴后继英勇抵抗外族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故事,可歌可泣。

清初钱彩,字锦文,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小说家,钱彩著作的《说岳全传》章回小说中,用第一、二两回的篇幅,描写陈抟画符救岳飞的故事。

《说岳全传》首先交代因果关系,岳飞为佛顶大鹏鸟,因啄死女蝙蝠精,佛祖罚他下界投胎,啄瞎黄河中虬龙左眼,又啄死老龟精,大鹏投胎河南汤阴县岳家庄,这虬龙要报一啄之仇,发黄河大水淹没岳家庄,幸得陈抟老祖为其取名岳飞并在花缸上画符相救,岳飞母子坐在花缸内,漂流至河北大名府内黄县被员外王明救出收留。

且说这虬龙因犯天条被斩,转世为秦桧。女蝙蝠精托生秦妻王氏,老龟精托生万俟卨,结下前世冤仇。本书的主旨秉承自宋以来延续数百年的忠君爱国思想,热情讴歌岳飞及其岳家将的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精神事迹,痛斥秦桧等权奸投降卖国、残害忠良的无耻行径。集中体现岳飞忠孝节义,精忠报国的形象。

冯梦龙(1574-1646),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末文学家、戏曲家。最有名的作品为“三言两拍”。在文学上,他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四卷,在明朝将亡,清军南下时的背景下,写出了“陈希夷四辞朝”。

后唐明宗,诏陈抟封“左拾遗”又赐美女三名,赐号“清虚居士”,意思是“两袖清风,虚怀若谷”,他坚辞不受,飘然而去。

后周世宗,诏陈抟命为“谏义大夫”,被婉言谢绝,遂赋《叹世诗》一首一表心志,诗中后两句“识破邯郸尘世梦,白云深处可幽栖”。世宗以陈抟高洁,取其诗意,下诏赐号“白云先生”。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思贤若渴,曾三次下诏书,诏请陈抟入朝,陈抟三次回书皆避而不见。宋太祖叹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也曾三次诏请陈抟,尤其第三次诏请,威逼与利诱并施,陈抟出于无奈,违心地应诏,拜为“谏义大夫”,他坚辞不受。下旨赐号“希夷先生”布告天下。

后来,陈抟执意还山,太宗挽留无望,只得应允,赐宴便殿,诏满朝命官赴宴,以宠其行,声震朝野。 陈抟四辞朝命,此乃自三皇五帝以来,史所未闻。

陈抟的学术思想,自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直至现代社会,千余年来,历代相延,从古迄今对文学尤其民间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