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靖雯
朱公书院
朱之琏
在亳州花戏楼的东侧,有一栋名为“朱公书院”的建筑,里面端坐一尊严肃有神的塑像,这尊塑像的原型就是曾任亳州知州十八年之久的朱之琏。“朱公书院”原为亳州人为其建的一座生祠。在古代,生祠是为品德高尚或恩德厚重的活人建立的祠庙,供人奉祀。
朱之琏,字商玉,号苍严,康熙年间生人,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裔孙,出自代简王朱桂一支。崇祯时,其祖父朱彝为洪承畴监军,洪承畴军败,朱彝被俘降清,隶镶白旗下。据光绪《亳州志》记载,朱之琏为人忠厚,清正廉明,二十岁就当上了福建建阳县令,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朝廷认可。之后升任四川忠州知州,当时忠州“井邑空虚,田畴荒芜”,他“省刑薄税,节食用,减仆从,躬问民疾苦”,很快恢复了社会生产,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朱之琏任亳州知州。当时有人劝他说亳州地区民风彪悍,重武轻文,不好治理,还是不去为妙。朱之琏回答说为政之要在于因地制宜,不能带有成见。上任伊始,朱之琏访农家,察民情,捉拿地痞恶棍十余人,立地严惩,诸奸猾之人慑服,悔过自改,此后无人敢乱发犯禁。现在亳州还有一出名为《三板正堂》的梆剧,说的就是朱之琏当年惩凶罚恶的故事。
为官期间,他“绝请托,寡宴会,铁面寒霜”,深受民众敬仰。为教化民众,他又捐钱重修奎璧楼,类似书院或文化宫。选拔一些知识分子在那里诵读讲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民众的读书习惯。渐渐地,社会风气为之改变,百姓打架斗殴的少了,尊礼循法的多了。
几年后,朱之琏因为在任建阳县令期间的一些小事所累,朝廷打算将其降职调任。亳州民众知道后,奔走呼告,请求留任,一时间将公署围得水泄不通。朱之琏对乡民说,朝廷的决定不能违抗。无奈之下,大批群众奔赴省城请求中丞范觐将朱之琏留任亳州。范中丞被群众感动,愿意将民众的愿望向朝廷转达。康熙皇帝格外施恩,将朱之琏留任亳州。消息传来,亳州城欢声震天。留任期间,朱之琏更加廉洁勤政,爱民如子。于是人民聚集在一起商量,知州早晚是要升迁调任的,他对我们的大恩大德不能忘记,应该建造一座祠堂来感念他的恩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乡绅民众集资为其建了一座祠堂,曰“朱公祠”。但朱之琏感到自己“以薄德牧斯土,体圣主忧劳、百姓之意,愧未称职”,受到民众如此拥戴有些担待不起,于是决定把祠堂改为书院,以供乡民读书之用。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朱之琏三次奉旨随行,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之琏升为安庆府同知。当时有人想再次请求朝廷将其留任,但乡民普遍认为,他这次调任是升迁,是荣誉,我们不能阻拦。临行之时,群众带着果蔬、酒肉,夹道送行,“涡水两岸无隙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黄河泛滥,亳州被大水淹没,民不聊生。巡抚知道朱之琏在亳州威望较高,很得民心,于是征召朱之琏到亳州赈灾,就这样他又一次出任亳州知州。再一次到亳州,看到穷困潦倒的民众,他潸然泪下,曰“吾子弟乃穷困至此矣”。为了加快救灾进度,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赈灾物资,一边设法筹措粮食,不分昼夜奔波在救灾一线,使民众度过了灾荒。
三年后他又被调回安庆,又在那里任职六年。后来被推荐出任直隶宣化府知府。十年后,因为奉公守法,口碑良好,特调任正定府知府。
雍正年间,为显示清廷“兴灭继绝”之意,朝廷访求明代后裔,找到朱之琏。雍正二年(1724年),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隶属正白旗,世袭罔替,负责祭祀明代皇陵。雍正八年(1730年),因病去世。
乾隆七年(1742年),亳州又遭灾荒,其子朱震(一说朱霖)以部郎的身份监理江南赈灾事宜,来到颍州府(当时亳州隶属于颍州府)。知道此事后,亳州民众扶老携幼夹道迎接。大家说,这是我们知州的后人。知州当年赈灾济困,惠及百姓,几十年后,他儿子又来救济我们。大家围着朱震,观其形貌,与朱之琏无异。遂问朱之琏现状,当得知其去世已久,乡民都痛哭流涕。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朱之琏前后两次任亳州知州,长达十八年,他在亳州留下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但从群众请愿将他留任,为其建立生祠等事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亳州人民对他的赞誉和留恋。亳州至今仍有“宁断油钱,不断朱公香火钱”的说法,可见他对亳州的功德之厚,亦可见亳州人民对其感念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