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科
地名是各种地域单位的名称,有自然地域名、文化地域名。地名学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地名具有较强的区别性意义,因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地名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个地方的历史风貌,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从历史发展顺序上看,亳州曾依次是重要的政治、文化阵地,分别对应汤都和老庄。但是由于地处平原,缺少天然屏障,加之战乱、黄河改道和泛滥对亳州的冲击,先秦时期的文化遗迹在亳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一般认为,古人重农轻商,但是这个说法似乎在亳州并不特别奏效。
“市”这个词语是我国商业最早的文字见证,《诗经》《易经》《礼记》《尚书》等书中有大量关于商业活动的记载,据《逸周书》记载,当时的固定市场设在王宫的后面,称为“前朝后市”,每天早、中、晚三次开市,分别叫作朝市、大市、夕市。亳州的“市”是很普遍并且专业的,比如“牛市”、“驴市”、“狗市”等等,这些专门的牲畜市场很有可能在商业交换甫一出现就形成了。亳州的专业市场除了“市”之外还有巷、场、街、行等,分工之细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比如“八步六条街”,即白布大街、帽铺街、炭场街、德振街、爬子巷和八步水门关。至清代,亳州商业达到顶峰,有三十多家会馆,被誉为“小南京”。
《木兰诗》有这样的记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段文字使用了互文的手法,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当时花木兰是在专门市场购齐了所需物品,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花木兰所在城市的人口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专业市场开始出现。具不具备这样的商业条件,应该成为解决花木兰故里之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木兰故里之争的城市当中,只有亳州具备这样的条件。
由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爬子巷不再卖耙子,打铜巷不再打铜,白布大街也不再是布匹的交易场所,使得亳州的商业地名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随之消失的还有亳州的众多传统手工艺。但这些地名丝毫没有降低其文化价值,当人们漫步在“八步六条街”的时候,一砖一瓦皆在诉说历史,仿似耳边还会传来古老的吆喝声。
让古老的商业街道焕发新的生机,让古老的手工艺为旅游者带来新的惊喜,让现代人在古老的文明里寻找新的心灵归宿,是亳州旅游的重要竞争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