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网讯 为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亳州学院音乐系组建“亳乐”“晓・乐芽”两支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于6月30日和7月1日,先后赶赴谯城区赵桥乡赵桥村、卢张庄村,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文艺演出暨非遗戏曲下乡活动,以戏曲为纽带,奏响乡村文化振兴新乐章。
“今天,我们带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热爱,跨越校园边界,走进赵桥乡……”随着主持人饱含深情的开场白,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储闻倩同学率先登场,以激昂的唱腔和生动的演绎带来豫剧《花木兰》,重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随后,马甜甜、邹婉情等同学带来的豫剧联唱,将《朝阳沟》等经典剧目的片段一一呈现。那富有中原特色的旋律与唱词,如同一支画笔,绘尽了人间烟火与情感波澜,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婉转黄梅调,悠悠乡土情。”孙习玉、马东同学带来的黄梅戏《黄梅树上声声唱》,以清新的旋律和灵动的唱腔描绘出田园诗意与浪漫情怀,水袖轻扬间,尽显黄梅戏的质朴风韵。
音乐剧《雪》则展现了现代戏曲艺术的多元魅力。吴梦雨、范陆羽同学用歌声与表演勾勒出美妙意境,传递出“雪”中蕴含的细腻情愫,让观众在艺术的氛围中沉醉。校园音乐短剧《薪传》聚焦年轻学子与传统民间舞蹈的交融,赵雨彤、蔡龙等同学以青春之姿诠释了文化传承的薪火力量,让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的新活力。
作为演出的压轴节目,闻紫琴、潘佳琦同学带来的国家级非遗二夹弦《梁祝》,用独特的韵律重现了“十八相送”的凄美浪漫。“书房门前一枝梅”的唱词中,蕴含着跨越千年的深情,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好久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了,孩子们唱得真好,俺们听得过瘾!”村民李大爷激动地说。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不少观众还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分享给亲友。
演出结束后,参与表演的同学感慨:“把课堂所学带到乡村舞台,看到乡亲们的笑容,才真正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指导老师孟金彪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亳州学院的力量。”
此次传统戏曲下乡活动,亳州学院音乐系的师生们以实际行动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传统艺术在乡土大地上焕发新彩,不仅丰富了乡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力。(孟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