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峥嵘岁月,亳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斗争精神、推动伟大实践,留下了很多革命奋斗的红色足迹,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就是其中一个。在涡阳县城北门里文明街65号(街东)的一个小院里,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我市的革命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联络站旧址大门
联络站旧址遗存的房屋
联络站曾数度易名
据涡阳县党史办提供的史料记载,1939年1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至豫东、皖北敌后,在亳县县城南门里转家宅院设立联络站(对外称“办事处”)。同年4月26日,日军再次占领亳县,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县联络站奉令撤离。
1939年5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向代表安徽省府出巡皖北的省保安处副处长赖刚要求于皖北重设联络站,赖刚允许于太和、涡阳二县任择一地。因涡阳地临涡河,且离前方较近,新四军游击支队即设联络站于涡阳。
新四军游击支队将涡阳联络站办公地点选在涡阳县城北门里文明街65号(街东)一个有四五间房子的小院子里,派支队联络科长任泊生担任站长,徐宏九和马鹏担任干事。1939年11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联络站也随之改称。
1940年6月,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三四四旅和新二旅共12000余人,在涡北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并奉命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联络站又随之改称为八路军第四纵队涡阳联络站。在这前后,任泊生调回涡北,吴宪调任联络站站长,康明调任干事,当时联络站全员不到十人。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涡阳县党史办工作人员陶振胜介绍,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建立后,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国民党地方政府、地方武装、会道门组织进行拜访,宣传我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
其中,争取到涡阳著名人士田丰先生参加革命工作,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的成绩之一。联络站长任泊生不但经常送《拂晓报》给他看,还多次和他促膝交谈。使他逐步认清了国民党顽固派不抵抗的真面目,毅然弃家投奔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先后担任边区参议员和参议长。
在设立联络站的同时,新四军游击支队还在涡阳县城西南的三里黄庄设立了后方医院。医院的军需供应、医药器械的采购、医院的保卫工作等均由联络站安排解决。任泊生经常到医院去看望伤病员,和医院负责人研究医院工作,帮助解决困难。
为充分利用联络站活动的便利条件,豫皖省委决定在涡阳县城秘密建立中共涡阳县委,由联络站干事徐宏九任书记。县委在涡河以南主要是在涡阳县城秘密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并通过新党员在青年学生中扩大党的影响,领导和指导动委会、工作团的抗日宣传。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企图查封涡阳联络站,吴宪等被迫转移,涡阳联络站的使命至此终结。虽然成立不到三年,但涡阳联络站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和豫皖苏边区根据地的扩大与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址将被维修保护
5月10日,记者来到涡阳县城北门里文明街65号,从院外看,早已不复当年的建筑格局,更难觅当年联络站的踪迹,打开院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刻有“新四军四师联络站旧址”字样的碑,提醒着后人,这里曾见证过那段开天辟地的光荣岁月。
记者从涡阳县文物管理部门获悉,新四军四师联络站旧址于2015年2月27日被列为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是建筑本体。“新四军游击支队联络站一直是我们涡阳县文物管理所的重点保护对象,我们对联络站的维修设计方案已经得到市级文物处的批准,正在做计划招标这方面的工作。”涡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红说道,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的保护工作已经被列为今年涡阳县重点项目。
那么,新四军游击支队涡阳联络站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招标结束后,我们会对联络站内重新布局,力求还原当时面貌,然后作为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让革命的历史痕迹留在这个院子里,激励后人奋力前行。”张红向记者描述修缮后的联络站。
革命峥嵘岁月已经久远,幸福生活的人们逐渐开始淡忘那段辉煌历史,但是革命遗址应该好好保护,用红色印记激励一代代人爱国爱党,把祖国和家乡建设得繁荣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