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敦五:打入敌人“编辑部”的地下党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蒙城县县城出发,沿着涡河向东走,约15公里就是双涧镇,境内涡河北岸,有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马洼村。这里走出了一位名叫马敦五的共产党员,在抗战时期、解放时期,他积极投身革命,曾打入国民党办的 《蒙城日报》担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名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民好公仆。

马敦五故居

老民房里故事多

在马洼村,一说到马敦五,村民无不称赞。他不仅是马洼村的骄傲,也是蒙城县的英雄。他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了几代人。村民马存友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自己就是听着马敦五的故事长大的。

跟着马存友的脚步,记者来到了马敦五曾经居住的地方。眼前的房屋充满了年代感,入口的两扇木门吱吱作响,三间堂屋青砖灰瓦,木格窗户完好地保存着。整个房子散发着厚重和沧桑感,令人肃然起敬。

马存友说,他出生时房子已经建成了,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听长辈说,房子是当时的大地主建的,从前到后有五排,每排都有很多间房屋。新中国成立后,房屋被政府没收,后来分给了当地村民,马敦五也分到了几间房屋,就是现在的故居。

在马敦五故居的房墙上,写着“艰苦奋斗 勤俭办库”的标语。马存友说,由于房屋多面积大,曾被用来当公社粮库,因此才会有这些标语。“房屋被破坏一部分,后来村民又逐渐搬离,所以老房子才会保存得比较好。”马存友说。

记者从双涧镇政府了解到,马敦五是蒙城县著名的革命战士,今年该镇已经提交了马敦五故居的保护计划,蒙城县有关部门很重视保护工作,目前正在制定保护规划。很快,马敦五故居将迎来新变化。

马敦五故居墙上的标语口号

积极投身革命路

据《红色蒙城》党史资料记载,1913年,马敦五出生在马洼村一个开明士绅家庭。他幼时在家读私塾,1929年升入双涧小学,1931年考入省立蚌埠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到蒙城县城的私立乐育小学任教。

1933年,中共地下党员周继宗在双涧一带领导农民开展“扒粮斗争”,对他影响很大,阅读了《中国农村》《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七七”事变,举国震动。马敦五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2月,马敦五和三弟马彝伦商量后,奔赴共产党在陕西省安吴堡举办的西北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马敦五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都有很大提高,为他以后进行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训练班结业后,马敦五返回蒙城老家,即与当地邵光、卢锡球等同志一起,在城乡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为了扩大抗日救亡的宣传鼓动工作,党组织派马敦五打入国民党办的 《蒙城日报》担任编辑。《蒙城日报》成了宣传抗日救国的喉舌,刊登抗日前线消息,宣传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辟评论专栏,揭露国民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罪恶行径, 给国民党反动派官僚政客以狠狠的舆论打击。

1939年5月,有进步倾向的国民党员马忍言出任蒙城县县长,积极主张抗日,支持青抗会工作。马敦五率领青抗会会员,走街串巷,鼓动演讲,以县城为中心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在城隍庙内上演《放下你的鞭子》《上前线》《铁蹄下的歌女》等抗日话剧,还到板桥、乐土、双涧、岳坊、小涧、三义等集镇演出,推动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1940年6月,彭雪枫领导的八路军四纵队在涡北一带活动。同年8月,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邵光任区长,马敦五任副区长。他们组织群众,成立农民救国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建立了乡级民主政权。1941年2月,中共蒙城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马敦五调任顺河区区长。

实事求是好公仆

淮海战役胜利后,蒙城全境解放,马敦五于1949年3月任蒙城县县长。同年10月,调任颍上县县长。1950年2月,任阜阳专署办公室主任,后任阜阳专署副专员、中共阜阳地委常委。马敦五朴实亲切,没有一点“官架子”,从不搞前呼后拥。1950年,他任颍上县县长,每次下乡,都是背起包袱就走。一次他下乡回来,县政府门岗竟然没有认出他来,不让他进去。好在这时,一个县领导出来看到了这一幕,为他解了围。

在阜阳专署工作期间,只要下基层,马敦五总是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1955年他率工作组到蒙城县城南乡检查工作,得知因1954年特大水灾农作物歉收,群众生活困难,便向县委负责同志通报了情况,并提出解决困难的意见。蒙城县及时下拨了救济粮款,问题得以解决,当地群众至今念念不忘。

马敦五工作作风严谨,办事实事求是,反对冒进,反对浮夸。在“大炼钢铁”时,他根据阜阳地方的实际情况,提出阜阳既没有矿石,又没有焦炭,加之交通不方便,炼钢浪费劳力,成本高,得不偿失。在专署召开的一次小麦追肥会议上,他对当时提出的小麦超千斤提出批评,说不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情况。

马敦五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阜阳实际情况的,但由于当时“左”倾思想蔓延,他的正确意见不仅不被重视,后来还被认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62年才得到平反昭雪。

1977年8月18日,马敦五因病逝世,享年64岁。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