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气温回暖,在我市各地,村民们纷纷耕地、播种、施肥、育苗……鼓足干劲用勤劳的双手开展春耕田管,奏响一首动人的“春之序曲”。
田间地头,播撒春天的希望
小麦田管正当时
无人植保机正在追施化肥
亳州新闻网讯 目前,小麦生长进入关键期。我市655万亩小麦整体长势较好,但也有部分小麦长势偏弱,急需扶壮。
“去年秋种时,雨水偏多,已经迟播了几天,最后只能抢墒播种小麦,再加上今年冬天偏冷,气温偏低,造成小麦长势不如去年。”谯城区大杨镇聂红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聂红伟介绍。
聂红伟说,弱苗要想扶壮,就需要追施尿素、复合肥等肥料。而今年的农资价格涨幅较大,让农民很“受伤”。每吨尿素由去年的1900元涨到了2800元,每吨复合肥也由去年的2000元涨到了2500元。这样算下来,每亩小麦成本在肥料上就要多投入35到40元,如果再算上人工、柴油等上涨因素,每亩投入成本增加更多。
这样算下来,聂红伟的1200亩小麦,成本至少增加42000元到48000元。“后期还要抗旱保苗,又是不少的投入。”聂红伟感慨说。
针对这些问题,谯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姚道忠建议农户,对弱苗追施返青肥时,不要使用纯氮肥,应使用氮肥为主的复合肥,如氮磷钾。由于近期雨水较少,追肥时,可以适当进行灌溉,加快根部吸收,促进根部生长。另外,还可以打一些叶面肥,促进小麦叶面生长。
农资价格上涨,农户成本增加。姚道忠表示,农户要做到精准施肥,提高化肥等农资的利用率,这样才能减少开支。同时,发挥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作用,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科学做好弱苗扶壮。另外,科技示范户要起到带头作用,帮助农户做好当前田管,为午收打下基础。 (记者 李鹏 文/图)
种植蘑菇助增收
亳州新闻网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利辛县汝集镇中华村蘑菇产业园呈现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
打开羊肚菌种植大户的大棚门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棚长势旺盛的羊肚菌菌棒,管理员于修仁正在大棚内查看菌棒长势,根据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对大棚进行放风。再有一个多月这些菌棒将结出羊肚菌蘑菇来,届时,鲜菇上市,当地群众将迎来新一轮丰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了实现产业兴进而带动乡村振兴,新年伊始,利辛县汝集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招来三荔果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在中华村开展40亩羊肚菌种植,其中建设投资2400万元,600万元用于资金现场流转。如今,羊肚菌菌棒下地已经两个月有余,菌种、菌棒发育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生长目标。
据羊肚菌种植管理员介绍,羊肚菌鲜菇每斤在100元左右,干菇每斤市场价更是超过了800元。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约25000斤食用菌,正常生产经营年份可实现销售收入2960万元,实现年利润总额516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如今,产业园里的羊肚菌菌苗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新的一年,我们将擦亮蘑菇品牌建设,在品种选择、科学化管理、统一化包装,销售上下功夫,以党建引领,基地+农户模式,着力打造优质生产基地。”汝集镇党委书记武龙峰介绍,蘑菇产业园的菌菇采摘时可带动500余人就业,带动乡村产业的同时,也能带动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记者 李锦文 通讯员 凡利 文/图)
复合套种朝天椒
村民在田间忙碌
亳州新闻网讯 2月27日,在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朝天椒育苗基地,10多名工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忙着整地、起畦、浇水、撒种、覆土、插弓、覆膜等工作。
“2021年朝天椒价格高,收成比较好,2022年我们就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到200亩,最近通过与镇、村干部和农业技术员交流,解决了我们在育苗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干劲更足了。”种植大户王金豆说。
在徐庙村百亩小麦高产攻关田里,一台自走式打药机正“阔步行走”在绿油油的麦田间,将水肥混合液均匀洒向麦田。“你看,我种的这120亩小麦长得多好,趁着现在天气好,我们要抓紧时间对小麦喷洒农药、追肥,为夏收提高产量打好基础。”望着长势喜人的小麦,种粮大户韩留根开心地说。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渐渐转暖,种植紫丹参正是时候。”雷庄村村民孙丕军说,他家去年种植了3亩紫丹,每亩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2022年,他打算将紫丹参种植面积扩大到8亩,再种上4亩朝天椒,希望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收获,让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芦庙镇农业科技特派员张骞也走到田间,为农民朋友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张骞说,2022年,镇里大力推广“小麦+朝天椒”“大蒜+朝天椒”“油菜+朝天椒”等复合套种模式,农业科技特派员们最近几乎每天都奔走在田地里。
“作为传统农业镇,我们坚持‘早’字当先,对全镇农业产业发展作了周密、细致安排,在确保2022年全镇2.5万亩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3.4万亩朝天椒、1.8万亩中药材、4000余亩蔬果等特色种植。同时,我们要求农技员下乡入户为农户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做好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并加强对镇内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销售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芦庙镇分管农业的党委副书记祝崇山说,接下来,该镇还将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及时解决农户在农业耕作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确保群众持续增产增收。(记者 曾莹莹 通讯员 王书锋 孙皖皖 文/图)
土豆托起致富梦
亳州新闻网讯 在蒙城县小涧镇齐山村,一垄垄马铃薯覆盖着地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初春的大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目前正是马铃薯栽种时间,齐山村的3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我和村里的12个留守群众负责马铃薯栽培、地膜覆盖、培土、浇水、施肥、排涝除渍,一天60元钱。”正在干活的脱贫户孙爱华说。
地处双锁山下的齐山村,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模式制约了经济发展。2020年,齐山村致富能手蔡怀勇种植了80亩马铃薯,亩均收入2000多元。在蔡怀勇的带领下,2021年齐山村4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马铃薯,解决了30多名留守群众和脱贫户就业。
为拓宽增收链、延长产业链,蔡怀勇引进优质品种,采取机械化开沟、机械播种、机械覆膜等,实现了马铃薯种植机械化。蔡怀勇说,今年全村马铃薯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小土豆逐渐长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齐山村党委书记徐建亮表示,近年来,该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借助土质疏松、通透性强、有机物含量高等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朱强 文/图)
红薯基地育苗忙
村民正在红薯基地忙着育苗
亳州新闻网讯 眼下正值红薯育苗的好时节,利辛县望疃镇刘桥村徐青松的红薯育苗基地一片繁忙,五六名群众正在忙着起垄、放红薯种、覆土、漫水……大家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开展红薯育苗工作。
“大家在起垄的时候要注意高度,防止水多导致种薯腐烂。在插苗的时候要分类选择,分别排薯,确保间距适中、摆放均匀。覆土时要厚薄一致,这样可以保证苗有更大的生长空间,保证出苗率。”徐青松的妻子正在现场指导红薯育苗技术,同时还针对基地管理、温度控制、挖渠排水、病虫害防治等对种植人员进行面对面培训。
“育苗必须在3月份以前全部完成,这样首批苗子在4月20日左右就可以栽了,5月底所有的苗子都要栽完,这样才能保证收成。”徐青松说,他今年计划种植了400亩的优质红薯,需要大量育苗。
望疃镇刘桥村村书记戴曙表示,该村将产业发展作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抓手,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把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刘勤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