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进ICU 市医院急诊中暑患者增多

户外劳动者、老年人为中暑高发人群 市医院医生提醒:警惕热射病风险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天气逐渐“热辣”,让人感觉闷热乏力的同时,医院中暑的患者也多了起来。昨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自7月份以来,已急救中暑患者十余人,其中个别患者重症中暑。

资料图片。

中暑老人住进ICU

一名老人昏倒在田地里,意识不清,急需救治。近日,市人民医院120指挥中心接到指令称,谯城区十河镇一名村民在田地边发现一名昏倒的老人,老人浑身滚烫,嘴边有呕吐物,看起来十分危险。

“接到指令后,我们的出诊医生立刻随着120救护车赶往现场,此时老人体温已经高达39摄氏度,昏迷不醒,身上有多处摔伤痕迹。”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董慧芳介绍,老人被送到医院后最高体温曾超过40摄氏度,血压下降,并伴有多器官衰竭,确诊为中暑引起的热射病,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

据了解,事发当日最高气温为35摄氏度,老人上午独自一人前往田地里看看庄稼生长情况,中午被人发现时已经晕倒在地边。送往医院后,经过医生紧急救治,老人身体略有好转,但意识仍不清晰,需住院接受治疗。

董慧芳介绍,进入7月份以来,医院接到的中暑患者明显增多。根据粗略统计,近一个月已有十余名中暑患者前往急诊就医。

这些人群易中暑

“从接诊的情况来看,中暑患者多为户外劳动者、老年群体和户外剧烈运动的人群。”董慧芳介绍,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度、不透风的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过高,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环境温度升高时,年老体弱多病、脏器功能差的人群,体温调节功能易出现障碍,若不及时降温及饮水,就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按病情严重程度,中暑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多数患者中暑初期会出现头晕、眼花、头痛呕吐、体温略微升高等现象。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则会加剧中暑症状,出现无力、昏迷等症状。

“前来就诊的还有在高温天气下过量运动的年轻人,就诊时表现为头晕呕吐、面色苍白,还有建筑工人、交警等户外高温劳动者。”董慧芳介绍,中暑不仅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晒时间、身体素质和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随着持续的高温天气,极易发生中暑情况。

中暑后可这样做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意外中暑,或自己出现中暑症状该怎么办?

董慧芳介绍,首先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前往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再用温水敷头部,后改用冷水、冰水敷。再饮用含盐饮料,及时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补充部分无机盐。严重时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此外,为了避免中暑,高温天气市民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可能待在有空调的地方或凉爽的地方,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气温较高时间段外出。如果必须出门的话,要做好防护工作。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进行大量体力活动,都应常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后再喝水。大量出汗后,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给重度中暑的病人喝水。因为病人在大量出汗的时候,汗液会带走很多盐分,造成人体内部电解质失衡,如果这时候再给他喝大量的水,就会进一步降低电解质的有效浓度,使病情加重。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