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亳州深化改革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振兴产业助脱贫。

志愿服务温暖“城市美容师”。

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刘双燕在黄蜀葵生产车间。

基层党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闻名遐迩的花戏楼。

2020年以来,亳州市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力推进58项改革任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了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邻长制组织体系、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全覆盖、政治建设监督检查指标体系建设等一批原创性改革成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

聚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亳州市成功举办药博会,支持药品研发及生产经营,制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奖励办法,992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22个药品品种成功转入亳州市生产。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1.4%。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与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连云港市、浙江省衢州市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与13个沪苏浙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百万工厂化产业化肉羊养殖、食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蒙城县成为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8家企业获批全省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示范创建单位。公安类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区域互认互通,与长三角城市医保“一卡通用”。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服务企业年”活动,164项证明材料实行告知承诺制,一般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27个工作日以内,新增市场主体6.2万户、增长38.6%。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市、县两级9769个可网上办理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升级改造7×24小时政务自助区,705个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1日办结,“最多上一次”事项占比达98.2%。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组织开展“火热药都·惠民消费”等系列活动,累计带动消费超2亿元。建安文化广场获省十佳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称号。发展直播带货、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网上零售额达83.3亿元、增长53.3%,总量、增速分别居全省第四位、第二位。

深化金融系统改革。发挥金融支撑作用,申报并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8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95.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七位;同比增加19.3%,增速居全省第六位。新增各类挂牌企业112家,实现直接融资130.2亿元,金农易贷、金农企e贷等线上信贷产品在全省推广。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农业总产值190.4亿元,增长2.3%、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商品粮总量248万吨。“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总数达到632个、占全省10%。花草茶项目荣获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线上销售额达20亿元。

推动乡村振兴。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实行以县为单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县区成立共富公司、村成立振兴公司,预计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达6.4亿元、村均收入52.5万元。坚持抓好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获建设用地指标2.4万亩。

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审议通过《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紧扣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三大攻坚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中心工作,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0项,作出决议决定3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9人次。

积极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情况督查,推动中央、省委及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走深走实。推进政协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深入开展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活动。积极推进委员进社区活动,开展基层民主恳谈试点,在24个乡镇(街道)52个村(社区)先后举办基层民主恳谈会62次。

积极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支持民主党派持续开展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民主监督。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同心合力共抗疫情,全市统一战线累计捐款捐物2707万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下乡”示范活动。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民族村荣获全国第三批“特色民族村寨”荣誉称号。

积极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实施非公经济组织团建攻坚行动,全市非公企业团组织数量全省第一;推出“巾帼贷”业务和线上带货活动,帮扶巾帼企业家复工复产、渡过难关。市工商联抗击疫情服务企业复工复产获省工商联通报表扬。积极推进基层文联组织建设,谯城区魏武社区成立全省首家社区文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两个《纲要》,深化“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教育。“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涌现出刘双燕、张孝飞等一批先进典型,“中国好人榜”网上发布活动在亳州市举办。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倡树文明新风行动。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蝉联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提升网上线下宣传实效。在蒙城县开展网络综合治理改革试点,成立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加强网上涉亳舆情监测。4个县(区)级平台、86个乡(镇)级平台、36739只农村广播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村村通”广播自然村通响率达95.3%。

丰富文化载体建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06个,覆盖率达97%。市广电中心投入使用。三县融媒体中心通过省级验收。谯城药王村和涡阳辉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社会足球场78块。成功举办2020年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全国健身气功网络视频大赛。

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邻长制”改革。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选配片长9224名、组长2.7万名、邻长10.8万名,打通社会治理体系延伸到户“最后一米”。

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城市功能和品质持续提升。市中心城区117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41.2亿元。5G网络覆盖市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6个省级开发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易涝点整治顺利推进,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根本改观。

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完成“城市大脑”数据、业务、技术、物联感知四个平台搭建,数字化城管数据普查与采集范围扩展至162平方公里,一体化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完成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省级第一期(2020-2022年)、全国第二期(2023-2025年)试点,落实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融入“邻长制”基层组织体系,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推进“一村一警”工作。

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挂牌整改。深化“铸安行动”,组织开展“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大排查,举行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应急演练,建立四级网格结构,实现隐患排查信息化管理,共排查安全隐患80978处,已整改79962处,安全生产实现“三降四无”。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持续深化乡镇敬老院改革。推进全市137家公办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融合发展。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建城乡义务教育联盟19个,新建成投用公办幼儿园46所、公办中小学33所。继续完善午餐供应、课后延时服务。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即将开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准建设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大学。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完成交流轮岗校(园)长99人,交流教师2353人,符合条件学校实现交流全覆盖。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实现全市医保数据“同人、同城、同库、同网”,付费执行率达70%以上。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医保智慧监管模式”,入选全国医疗保障经办精细化管理服务典型案例。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组建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胸痛中心”通过国家验收,急性胸痛患者的综合救治、脑卒中多学科联合规范诊疗等方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5.49张,完成市“十三五”规划目标。

深入促进就业创业。组建市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就业工作指挥部,主动与长三角26个城市签订员工返岗复工健康互认协议,农民工外出返岗就业13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系统”被人社部评为“优秀就业服务成果”一等奖。打造“亳工招聘”网上工会品牌,达成就业1.2万余人。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直接带动就业近4万人次。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强乡镇生态环保机构建设及效用发挥。全市共设立89个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在岗712人,实现县区全覆盖,共排查生态环境问题14416个,解决问题14277个,发挥了基层环保铁军作用。

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规模养殖场治污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在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交流会上作经验交流。

加快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已建设15个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完成植树0.62万亩,完成森林长廊建设126公里。

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完成改厕3.51万户,对2017年以来财政安排的农户改厕进行逐村逐户排查,整改问题厕所30187户。

市领导带头落实市中心城区网格化包保责任。组织2000多名各级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九查九做,落细落实道路冲洗保洁、柴油车治理、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等具体举措,PM2.5完成年度任务。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村一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63个,全面实施“红色物业”工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新组建党组织152个,城市领域基层党建工作“领航”计划2个案例入选省级示范库,在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深化“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改革成果。登台授课党员累计21万余人次,制作警示教育片52部,活动开展率达95%以上,全市各级在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实现常态化。

深化公检法重要岗位交流轮岗。深入推进县区公检法领导班子成员及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下属单位正副职交流轮岗,符合条件的393人全部交流到位。

积极做好村“两委”班子培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制定《激励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八项举措》等。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深化政治建设监督检查指标体系建设。继续探索完善《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建设监督检查参考指标》,细化140个检查要点,归纳224个常见问题,推动未巡先改和巡察工作规范化,解决政治建设和巡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持续推动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加强对农村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制约。在全市1344个村(居)选举配备1527名村级纪检委员。梳理“三资”管理、城乡医疗救助等13类事项,细化危房改造、扶贫资金使用等27项权力清单,明确镇村及职能部门等主体145项责任清单,根据责任清单制定110项监督清单。

不断深化基层减负行动。坚持只搞真的、不搞假的,带头执行省委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若干措施和正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市级发文和开会数量,在上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分别下降26.6%、64.4%。

(本版图片由亳州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提供)

(责任编辑:王红燕)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