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汛”绸缪 整治易积水点

市区杜仲路、希夷大道、亳芍路等3处易积水点正在改造,5月底前可全部完工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4月17日下午,在市区杜仲路与汤王大道路口,市人民医院北门积水点改造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工人们正在绑扎交汇井钢筋。

“新的雨水管道与原有污水管道垂直相交,为不影响污水管道使用,需要在相交处设置交汇井,做到‘雨污分离’,互不影响。”国祯环保集团亳州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宋超告诉记者。

宋超介绍,经过前期排查发现,市人民医院积水点原因是杜仲路北侧的雨水管道在汤王大道处南伸,与路南侧的雨水管道汇合在一起,继续向西流入宋汤河。由于雨水管道直径只有1000毫米,满足不了暴雨时雨水需求,出现了积水现象。

“为解决积水问题,杜仲路北侧的雨水管道将直通宋汤河,管道直径为1800毫米,这样能让雨水快速流入河中,减少雨水聚集现象。”宋超说,预计4月底汤王大道的机动车道将恢复交通通行。

市人民医院积水点改造工程全长240米,除去汤王大道路面部分还有100多米,剩余长度如何施工呢?宋超介绍,为加快工程进度,减少对路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余的雨水管道将采用顶管的方式进行施工。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开挖基坑,制作施工井,为顶管作业做准备。“顶管施工虽然好处多,但对施工环境要求高。由于汤王大道两侧分布着国防光缆、强电、热力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等,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只能采用开挖的方式安装排水管道。”宋超说,施工以来,他们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工序,预计雨季到来前工程全部结束。

近年来,为解决城市部分道路内涝问题,我市加大对易积水点的整治力度,改造城市雨水管道,不断提升防汛救灾能力水平,让城市免受“内涝伤”,消除城市安全隐患,创造良好公共环境和文明形象。

记者从市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计划改造杜仲路人民医院北门、希夷大道人社局、亳芍路建投世纪城南门三处积水点,目前上述改造工程都在实施当中,其中希夷大道人社局处4月底完成,其他两处5月底前完成。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