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长三角“春风”拂醒乡村牛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范杰在给牛添水

亳州新闻网讯 给牛喂食添水、打扫牛舍、观察每头牛的生长发育情况……2月8日一大早,利辛县孙庙乡孙庙社区老范家庭农场的牛棚里,范杰像往常一样,乐呵呵地围着膘肥体壮的牛群,忙活不停。

“虽然有时会感到很累,但一想到它们能卖个好价钱,也就不觉得辛苦了。”范杰一边拉着水管给牛添水,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自从长三角的“春风”吹进自家的牛棚,相比在本地销售,每头销往上海的肉牛能增收近1000元。

范杰夫妻都已年过五十,之前常年在外地务工,虽然收入也不差,但随着年龄增长,思乡情愈重。2020年返乡过年期间,范杰从社区干部那里了解到,家乡对养殖业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扶持政策。“社区养殖产业园基地为养殖户提供养殖场地,乡农技站工作人员上门传授养殖技术,养殖户还能申请到产业发展需要的低息贷款。” 范杰说,基本上养殖户发展产业需要的要素,政府部门都给想到了,真是太贴心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范杰夫妻俩开启了返乡养牛的创业之路。“现在大大小小加一起,一共50多头牛。” 范杰介绍,他养殖的牛不是以前农村用来耕地的“老黄牛”,而是原产于瑞士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乳、肉用性能均较好,生长速度较快,日均增重可达1.35-1.45千克,经济效益更高。

好牛就要卖出好价钱。2021年,在上海务工的一位老乡建议范杰把牛卖到像上海那样的大城市,这样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促进农场规模化发展,并表示愿意为他牵线搭桥。“老范啊,你可要抓住这次机会,安徽和上海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一员,如果这次你打开了销路,以后你的养殖场肯定会越做越大。” 孙庙社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昆也鼓励道。

经过务工老乡与社区干部的协调帮助,目前老范家庭农场第一批牛共20头已经销往上海市场,每头牛重800多公斤,售价3万余元,共增收近2万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为城市的大企业带来发展,也为农村的小微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孙庙乡党委书记孙同奎表示,该乡将会在加大“双招双引”,为企业做好“四送一服”的同时,鼓励并帮助更多类似老范家庭农场的小微企业走出农村,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享受国家战略带来的更多红利。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