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67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亳州新闻网讯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目前,全市267株古树名木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有古树群6处,古树名木267株,其中一级古树26株(含名木2株)、二级古树32株、三级古树209株,树种多样,有银杏、柿树、柏树、槐树、皂荚、枣树、黄连木等。

近年来,我市建立长效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划拨专项资金,对全市古树名木实行分类分级保护。按照“古树名木动态监测管理、省-市-县三级联动修复、政企立体化市场化风险分担”的原则,构建了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此外,针对一级古树名木,还定期对其生长环境、长势状况进行逐一排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修复救治措施。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一级古树名木均得到有效修复保护,且长势良好。针对二级、三级古树,我市实行全覆盖式挂牌保护,由养护责任人及第三方技术单位做好日常监测,并对需要修复的古树采取“一树一案”修复保护措施。同时,逐年排查5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后备古树资源,加强管护,并进行登记造册。我市还积极探索并创立新险种,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筑牢古树名木保护屏障。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完善和拓展古树名木保护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多部门联管联护机制、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