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脱贫答卷之上 续写振兴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市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全部脱贫摘帽,其中谯城区、蒙城县为全省首批摘帽县区,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累计减贫54.8万人。

决战脱贫攻坚,我市交出优异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聚焦精准、咬紧牙关,一以贯之、尽锐出战,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2018年,谯城区和蒙城县成为全省首批“摘帽”县;2019年,利辛县和涡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1331家单位包保1277个村(社区),6.05万名干部帮扶18.3万户贫困户,367家企业投入款物2.9亿元帮扶462个村、5.4万贫困群众,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7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88.2亿元……在全省2016-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5年获得“好”的等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省2021年巩固成果后评估中排名第2位,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脱贫攻坚优异答卷之上,我市开启新征程,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利辛县茨淮新河两岸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

尽锐出战 夺取全胜

金秋时节五谷丰,订单高粱别样红。走进蒙城县小涧镇蔡海村高粱种植基地,火红的高粱随风摇曳,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今年种了6亩高粱,预计亩产将达700斤左右。今年的高粱订单价格不错,能收入一万多元。”脱贫户丁佩勋兴奋地给记者算着收入账。

丁佩勋妻子患有尿毒症,高额的医疗费让全家的生活陷入贫困,2014年丁佩勋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方案,蔡海村为丁佩勋落实了医疗、光伏、产业等帮扶政策,2018年丁佩勋光荣脱贫。

脱贫后,由蔡海村牵线,丁佩勋与一家白酒企业签订了高粱订单种植合同,让脱贫基础更稳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尽锐出战,圆满完成减贫任务,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累计减贫54.84万人,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全部脱贫摘帽,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我市累计发放教育扶贫资助资金27.3亿元,资助19.2万人次,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健康脱贫“351”“180” 政策惠及906.02万人次,综合补偿比91.6%;完成危房改造8.1万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8处,545.6万农村居民实现安全饮水。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674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374万亩,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全面消除,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全面实现,全面完成贫困村电网改造任务,实现村村通宽带,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我市坚持党政同责、书记主抓,按照“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要,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拿出主要精力主抓脱贫攻坚,各级政府分管扶贫工作负责人专职具体抓,其他党政负责人抓好各自分管领域的扶贫工作。

在全省2016-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5年获得“好”的等次。决战脱贫攻坚,我市交出优异答卷。

在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民族村山羊养殖场,饲养员正在精心呵护“扶贫羊”

产业造血 力拔“穷根”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打赢这样一场硬仗大仗,重点在产业,产业兴旺,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我市着力发挥产业造血功能,力拔“穷根”。

蒙城县板桥集镇双鹿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双鹿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零。近年来,双鹿村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西兰花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双鹿村西兰花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成为了全县闻名的西兰花种植专业示范村,西兰花产业为双鹿村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800元。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

双鹿村是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我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2017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2020年286个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2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亳州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财政预算内资金160.9亿元,发挥农业主产区和中药材种植等资源优势,以“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为抓手,打造形成涡阳辉山村、谯城药王村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新样板,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特色种养业扶贫遍地开花。2016年以来,我市加大项目支持,累计实施1700个到村产业项目、409679个到户产业项目,投入资金14.573亿元,推动贫困村特色种养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贫困户收入快速增加。2020年,全市285个有条件的贫困村特色主导产业达到省制定的特色主导产业标准,通过带动贫困户自种自养、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共支持5643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人均增收2324元。

光伏扶贫电站效益明显。自2017年6月底并网发电以来,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0.7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收益25.5亿元,带动全市286个贫困村出列、30多万户次贫困户受益。2020年全省平均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1065.58小时,我市光伏扶贫电站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1185.23小时,超全省平均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近120小时,稳居全省前列。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还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三年行动实施意见,配套出台行业扶贫政策文件,创新实施医护养一体,全面实现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精心编制贫困户贫困村帮扶措施大全,变“政府端菜”为“贫困户点菜”,对特殊困难家庭开展个性化帮扶,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位、帮扶政策高效落实。

脱贫攻坚还锻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我市为286个贫困村和60个基础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选派1047名帮扶干部,为10308个自然村配备了扶贫小组长,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谯城区脱贫稳就业培训班上,老师正在对学员进行餐饮服务培训

在谯城区牛集镇蒋楼,贫困户正在采摘香菇

赶走贫困 接续振兴

享受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低保救助、光伏扶贫收益、子女教育资助和生活补助、电费补贴……打开利辛县孙庙乡孙庙村脱贫监测户汝西林的《帮扶手册》,相关帮扶措施都一一得到落实。 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375元、10282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3.63%、24.87%。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市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传好脱贫攻坚接力棒,启航乡村振兴新征程。

我市守牢防止返贫底线,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优化调整基层网格20102个、网格员20127人,落实走访排查和定期联系、及时反映问题、宣传衔接政策、配合落实帮扶措施等职责。坚持应纳尽纳,推广“一码申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2021年以来新识别监测对象856户2808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7.6条,为16.09万户脱贫户制定128.77万条帮扶措施,全市未发生一户返贫致贫。

我市保持财政投入不减,2021年以来,市县两级每年安排财政衔接资金11.49亿元,其中市本级5.64亿元。2022年,产业项目衔接资金占比59.3%。加强光伏电站运维管理,坚持“一月一分析一月一暗访”,建立“一站一策”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创新开展“星级光伏帮扶电站”评选,2022年上半年发电3.35亿度、预计收入3.28亿元。持续抓好就业帮扶,建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月监测月报告”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安置因疫情返乡人员再就业,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贴5.5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6万个,脱贫人口务工就业16.3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100人,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人数和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坚持应贷尽贷,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信贷11606笔,目前贷款余额5.1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市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已有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271个,同时,全市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提升。

眼下正是莲藕上市时节,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万亩莲藕基地迎来采收季。村民们头戴遮阳帽、手持水枪,穿行在荷叶间,忙着采收莲藕。“今年莲藕长势不错,预计每亩能产4000斤,按每斤1.5元的价格出售,去掉成本亩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戴尧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瞿光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戴尧村莲藕基地采用“党建引领+基地+农户”模式运营,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农户到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吸纳周边1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和瞿光普一样,全市873名第八批选派干部已接过脱贫攻坚的“接力棒”,在驻村岗位上“各显神通”,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亳州大地正在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振兴路上,我们勠力同心,继续前进。(记者 李鹏/文 张延林/图)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