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民生新画卷 更有幸福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改善民生综述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亳州晚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亳州晚报或亳州新闻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提前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工作目标;民生保障支出再上新台阶,2021年民生支出321.1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173.9亿元,年均增长9.1%;十年来,财政累计投入891.7亿元,推动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现了根本性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急难愁盼”,通过一项项惠民工程的落实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广大群众感觉到“在这里生活多幸福”。

在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农民丰收节的到来   张延林 摄


百姓腰包鼓 城乡消费旺

“本月收入4300元,支出1200元,孩子生活费750元……”翻开市民刘兰2013年的家庭记账本,一家人的生活收入和支出一览无余。

“那时候我是全职宝妈,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比较紧巴,所以家中的每笔收支我都会记账。”刘兰说,2017年丈夫回乡过春节时在一家加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并被工厂培养成技术人员,工资比在外务工更高。前年,孩子考上大学后,刘兰经过人社部门的免费培训,与一家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协议,每月家中又可增加3000多元收入。

“现在我们一家每月可以收入9000元左右,今年还买了一辆私家车。”刘兰说,如今紧巴巴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一家人除了衣食住行的条件有所改善,偶尔还能出去旅旅游,调剂调剂生活。

小账本记录着生活改善的点点滴滴,也折射出全市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

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十年来,我市牢牢坚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紧紧围绕“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市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十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并于2016年突破万元大关,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19元,是2012年的2.1倍。

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74元,比2012年末增加7422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18元,比2012年末增加11037元,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居住等消费占比逐步增加。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从“买得到”到“买得好”,从买商品到买体验,加上绿色消费、定制消费、网红消费、分享消费等消费方式层出不穷,广大群众的消费逐渐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变为追求质的提升。

在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园社区老年食堂,老人们正在用午餐

暖民心行动 切实解民忧

“听说这里有招聘会,就过来看看,本来是想着碰碰运气的,没想到还真找到了。”9月17日,在亳州高新区万达广场,通过人社部门举办的招聘会,今年刚毕业的求职者杨璐和一家药企成功“牵手”。

就业促进不仅是全省2022年民生实事中的一项,也是全省10项暖民心行动之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辅助作用,创新开展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推出“我要招工”小程序,打造“三公里”就业圈,推动家门口就业,努力把工作岗位送到群众手中。

就业促进不仅是全省2022年民生实事中的一项,也是全省10项暖民心行动之一。

冬瓜、胡萝卜、四喜丸子、番茄紫菜蛋汤,米饭、馒头任选,这就是谯城区薛阁街道幸福社区老年食堂9月26日的午饭。“荤素搭配得好,味道清淡,适合老年人口味。”今年78岁的郭金龙吃了两口米饭说,“软烂可口,正好。”围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全市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127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14个,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已投入运营316个。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取得显著成果,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停车、买菜、看牙,这些都是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把“关键小事”办实办好,才能真正解民忧、暖民心;吃得更丰富、健身更方便、家政服务更专业,这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了满足;老年人和幼儿家长关注的一批问题得到缓解。

上半年,我市10项暖民心行动综合进度位居全省第8位。截至目前,我市10项暖民心行动累计拨付资金4.2亿元,36项指标已有30项完成省下达任务,余下6项正按序时进度推进。

寄快递、找家政不出社区,买菜吃早餐不出社区,养老、托幼、看病不出社区……近年来,我市从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围绕“15分钟便民圈”,打造“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15分钟阅读圈”、老年人“15分钟学习圈”,从家出发的15分钟范围内,不仅有菜场超市,还有健身、中医医疗、娱乐、阅读等配套设施,在亳州,这样的便民圈越来越多,市民“近在咫尺”就能享受高品质生活。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开展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完善社区基本保障类服务,鼓励发展特色休闲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让社区更有温度。

谯城区古井镇减店村给8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招聘会现场

用真金白银 为民生“加码”

民之所望,奋斗所向。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为民利民惠民”,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过去十年,我市民生保障坚实有力,财政支出的85%投向民生领域,建成民生工程项目点10万个。一批批民生实事接连落地,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9月22日,在亳州学院内,众多学子迎着朝阳脚步匆匆地向各个教室赶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体文卫事业快速发展。十年来,财政累计投入891.7亿元,推动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实现了根本性提升。亳州师专成功升格为亳州学院,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实现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双减”政策有序落实,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突破1万人。2021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368所、专任教师6.7万人、在校学生118.0万人,分别是2012年末的1.2倍、1.5倍、1.2倍。建设乡村智慧学校323所,并与省智慧学校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全市累计发放教育扶贫资助资金27.3亿元,资助19.2万人次,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健康脱贫“351”“180”政策惠及906.0万人次,综合补偿比91.6%;完成危房改造8.1万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8处,545.6万农村居民实现安全饮水。

健康亳州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稳步实施,“北华佗”中医药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8万张、执业(助理)医师1.2万人、注册护士1.4万人,分别是2012年末的2.2倍、2.9倍、3.2倍。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共有公共文化场馆14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9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8个、覆盖率99.5%,乡镇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77个,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2021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0.5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5.1万人,年均增长14.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1.4万人,年均增长5.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9.4万人,年均增长10.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8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4.3万人,年均增长2.8%;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98.2万余人,参保率达99%以上。2021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7万张,比2012年末增加1.9万张,年均增长8.3%。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医保政策,回归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织密安全网 幸福在身边

全市110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7.16%,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16.49%……9月8日上午,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战果。

这是平安亳州建设的生动缩影,也是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的有力印证。在今天的亳州,行走在城市街头,可以看到24小时警灯闪烁的警务站、严冬酷暑巡逻不停的治安民警;来到广袤的乡村,随处可见打通农村警务“最后一公里”的驻村警务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平安”来源于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意味着充满内心的安全感。不断织密的安全网、持续拧紧的安全阀,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稳定和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信访积案有效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建设平安亳州,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与建设者。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让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蒙城县协同解决复杂纠纷的“5+N”工作机制,谯城区“大药行”调解室,涡阳县“百姓说事厅”,一项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让利益得到协调,矛盾有效化解,让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改善民生,永无止境。

未来,我市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机制,一件一件办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记者 李锦文/文 张延林/图)(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常艳敏)

文章不错,点个赞再走呗!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